烈嶼反空降堡

西方42  反空降堡_5.jpg

    反空降的作用在於避免敵方傘兵、空中載具順利降落、卸貨,也就是反傘降與反機降。以交叉火網阻擾敵軍的飛機,讓傘兵偏離預計的降落地點,甚或是射殺於降落的半空中。傘兵一旦成功到達地面,將對我方進行各種干擾,斬首、滲透、破壞都將成為可能,因此反空降任務不可謂不重要。其設置皆為腹地廣大的平原與台地,即為敵方空降最為可能的地點。

    1953年金門防衛司令部新成立了「防空組」,可見得防空戰略與戰術的需求與重要性逐漸備受到重視。金門第一次全島性、系統的防空佈署,啟自1955年。《金門防務措施案》裡〈本部新增兵力部署調整案〉文本中所附的金防區高射砲陣地配備透明圖中,可以發現軍方已從過去舊金城「單點」的設防,擴展到全金門島的「面狀」守備,反映了1954年九三砲戰後金門的防空邏輯。

    金門第一次全島性、系統的防空佈署,啟自1955年。主要受1954年九三砲戰後金門的防空邏輯影響。金門的反空降軍事活動,目前最早的軍史記錄是1959年。

1959年反擊及反空降計畫.jpg

1959年各種反擊及反空降計畫要點圖


    當前金門可見的反空降堡的設置背景在1968年『戰備整備(指示)建議案』一案中有相當清楚的交代。這份建議案中,紀錄了當時的防空配置:「防區高砲火力現區分為三個責任區:(1)金東以太武山為中心,有90砲五個連、40砲八個連;(2)金西以頂堡為中心,有90砲三個連、40砲四個連;(3)小金門以龍蟠山為中心,有40砲四個連」。預計建造的12群,每群以二到四個堡為基幹,共53座反空降火力堡之編號與坐標,新建之反空降堡進駐步兵班及四管50機槍班各一,區分時間輪流服行作戰任務,並劃分對空射擊責任。

1971年金門反空降火力佈署與編群.jpg 

    根據1968年反空降堡佈署圖,烈嶼群有編號52東林與編號53西方兩座,雷霆堡尚未設堡,僅為偽堡。根據2000年反空降堡佈署圖,重編後的烈嶼群為40東林、41雷霆堡、42西方、43東崗L01,合計四座及蓮湖旁一座偽堡。

后頭41雷霆堡_4.jpg

    反空降堡建築體高低不一,高者可達三層,低者與衛哨亭差不多等高;常見的建物空間配置,頂層作為架設機槍處,中層作為駐軍起居處,可住一班的兵,底層則作為物資儲存處,有些反空降堡則結合交通哨所的任務。部分反空降堡的駐軍,有段時間是空軍與陸軍偕同防衛任務。反空降堡的建築形式基本上是上圓下方,堡體旁開有射孔,作為萬一空降反制有疏漏,進行地面戰時射擊用,射孔旁的柱體常用碎玻璃黏著,以防攀爬侵入。堡體上常披有偽裝網,用以讓在高空的飛機難以辨識。

蓮湖-偽堡_2.jpg

    除了碉堡、反空降堡、機槍堡這些具有火力牽制的軍事設施之外,另外還有「偽堡」,這種設施也是呈圓柱形,但是沒有射孔,建築體有部分材質採用空心磚,是拿來欺敵用的。


 東林 40 反空降堡

東林40  反空降堡_2.jpg

東林40  反空降堡_1.jpg

 

后頭 41 雷霆堡

后頭41雷霆堡_6.jpg

后頭41雷霆堡_5.jpg

后頭41雷霆堡_2.jpg

后頭41雷霆堡_1.jpg

后頭41雷霆堡_3.jpg 

 

西方 42 反空降堡

西方42  反空降堡_1.jpg

西方42  反空降堡_3.jpg

西方42  反空降堡_2.jpg

西方42  反空降堡_4.jpg

 

東崗 43 反空降堡

L-01反空降堡_5.jpg

L-01反空降堡_1.jpg

L-01反空降堡_3.jpg

L-01反空降堡_2.jpg

L-01反空降堡_4.jpg

 

蓮湖畔 偽堡

蓮湖-偽堡_5.jpg

蓮湖-偽堡_1.jpg

蓮湖-偽堡_4.jpg

蓮湖-偽堡_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