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潮間帶生物資源 斑砂海星
學名:Luidia maculata Müller & Troschel, 1842
科名: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海星綱(Asteroidea) 柱體海星目(Paxillosida) 砂海星科(Luidiidae)
斑砂海星(Luidia maculata)屬於砂海星科,腕數為7-9個,普通的是8個。
反口面的小柱體較大而密擠,盤中央和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為多角形。
腕中線兩側的小柱體大,為四角形,排成縱行,且隨著身體的大小,每腕基部共有11-16行。
各小柱體的中央部有7-12或多到20餘個圓形的顆粒,周圍有12-30個細小的棘。
背面常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腕上斑瑰約4~6塊。
斑砂海星是烈嶼潮間帶體型最大的海星,腕端至中央可達20 厘米。通常晚上較活躍,走動比其他海星快,會捕食其他棘皮動物,例如海參。
海星屬於刺皮動物門的海星綱,是底棲海洋生物,分佈於潮間帶至深海。刺皮動物的幼蟲是兩邊對稱,而成年個體是5角對稱。牠們的其他特徵包括石灰小骨片及水維管系統。海星大多有5根腕,但腕的長度及數目視乎品種,甚至個體而定,並不一致 。
海星的口部位於身體底部中央,而肛門則位於上端。大多海星都是捕獵者,牠們的食物種類繁多,由附在岩石上的有機物至海綿及貝類。
再生中的腕足
台灣地區目前僅在高雄中芸採獲一個標本。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