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潮之後,金門石蚵的未來該往哪裡去?

上林蚵田 (1).jpg

   金門的石蚵,不僅是島嶼漁業文化的代表,更是一段人與自然共生的歷史記憶。報導透過老蚵農的回憶與地方官員的觀察,讓我們見證了這個百年產業正走向遲暮的現實,從昔日「蚵車塞海口」的榮景,到今日「報名賣蚵者僅七人」的冷清,這不僅是產量的銳減,更是一整個文化系統正在消逝的警訊。

   報導指出海水升溫、洋流變化、對岸抽砂作業等複合因素可能造成蚵苗附著困難與死亡率上升,顯示石蚵養殖已深受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的雙重壓力。這些變化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而是全球沿海傳統養殖產業共同面臨的生存挑戰。更嚴峻的是,產業的勞動條件艱辛,加上缺乏新血加入,使得石蚵不只是「夕陽產業」,更像是「沒人接棒的火炬」。

   除了自然條件的惡化,勞動力斷層同樣是一大問題。石蚵養殖工作艱苦、收入不穩,冬日作業更是寒冷刺骨、容易受傷。即使現代已有基本防護裝備,仍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老一輩蚵農一方面不忍兒女承受自身曾經歷的苦楚,另一方面又難以接受祖業日漸凋零,這樣的兩難心境,在地方農村屢見不鮮。

埔頭蚵田.jpg

   然而,在失望之餘,地方社群也展現出創意與韌性。報導中提到地方代表與議員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申請多元就業方案以協助老農清理蚵場、委託學術機構長期監測海洋變化、引入社區團體或基金會認養蚵田,並思考將石蚵從第一級漁業產業轉型為結合文化與觀光的多元產業。這樣的構想,無疑為陷入低潮的石蚵產業指出一條可能的出路。 

   但轉型並非口號,更不可能一蹴可幾。它需要政策長期穩定的支持、公私部門有效合作,也需要整合在地知識與現代科學。地方產業的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對環境變遷的理解與尊重之上,同時發掘其文化價值與教育潛能。金門石蚵不應只是觀光活動中的打卡熱點,而應成為認識人海互動、反思氣候風險的活教材。

上林潮間帶_19.jpg

   當潮水褪去,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海灘上裸露的蚵石,更是一整個世代記憶的流失與未來選擇的壓力。若真心珍視這片土地,就不能讓它的聲音只存在於節慶的一日熱鬧之中。我們該問的是:在潮起潮落之間,金門石蚵的未來,究竟要往哪裡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