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後的前埔保障宮
保障宮從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整建之後,一直到2017年將近五十年的歲月都沒有整修過,維持民國五十年代末期的金門宮廟面貌。
有關保障宮的介紹,請參閱:前埔。保障宮一文
由於年久失修,建物結構受損,壁畫剝落,2014年村人原本預定拆除重建,後經由各方專家、林天助畫師後人與烈嶼在地鄉賢的意見,在金門大學林美吟老師的穿針引線奔走下,終於在廟方與金門縣文化局的支持下得以在201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公告日期:2016/06/06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1050042696號
評定基準:
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3.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價值:廟宇起建於明朝,雖經歷次修繕,代表地區庶民信仰,具歷史文化價值。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表現地域民俗彩繪匠司林天助之重要作品代表,其「連環畫式」壁畫為金門廟宇彩繪中十分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3.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其形制格局與建材使用的在地性,具地區建築史價值,另林天助為地區重要彩繪匠司,其畫風為地區彩繪技術之重要代表。
2016年9月莫蘭蒂風災後進行緊急加固工程,2017年10月起由易陽營造與名襄文化的修復團隊進行認真刻苦的修復工程,終於在今年(2020年)1月完成修復。
名襄文化高菁眉、陳冠宇修復師。
根據楊家人口述,保障宮建於明朝時期,主祀玄天上帝,並奉祀三太公、太子爺、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後因砲擊毀損而於民國五十八年(C.E.1969年)重修,當時廟宇壁畫彩繪委由林天助匠司負責。
林天助匠司(C.E.1914年~1988年),烈嶼中墩村人,祖籍福建南安,1936年起歷任烈嶼地區首任保長、烈嶼鄉民代表及區長、官派鄉長等。1950年10月辭官後開始為金門地方寺廟、民宅題詩、作對聯、作彩畫,作品遍布大小金門宮廟。1982年更受邀赴汶萊騰雲殿進行彩畫工作。
以下為修復後的狀況:
修復前
修復後
廟門楹聯:保烈嶼蒼生同登壽宇,障前埔里境普照神光。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正面上方左右兩側有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的畫軸。
修復前
修復後
廟額上方則為花鳥圖。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左右龍虎堵上方有手持旗、球、戟、罄的武將,象徵祈求吉慶。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由黃耀廣師傅重繪的龍虎堵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廟內兩側白灰牆壁上兩側各32幅,以薛仁貴征東的歷史故事為主體的連環圖式壁畫,壁畫故事從右牆右下角開始向左推演,到底後向上一格再往右,整個情節是以「S」形發展。
修復前
修復後
內側為兩幅持劍與九節鞭的將軍爺像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前
修復後
牆面上方為八仙圖。
修復前
修復後
大門上畫了兩位神仙,一位是南極仙翁,一位是麻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