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6.4億翻轉烈嶼系列三—中墩出水口工程之影響: 改變潮間帶環境莫過於此
本文:烈嶼觀察筆記作者群
本文將接續上週系列文章,從烈嶼中墩出水口工程影響與討論,來看見烈嶼許多特殊的地方意義以及潮間帶環境的變化。更希望此文能提供大家不同角度來思考6.4億翻轉烈嶼計畫。
中墩出水口的由來
在中墩海岸附近,原本沒有這樣的出水口工程,此出水口是從上林出水口改建到中墩,關於這樣的改變,部落格中已詳實記錄此變化(文章1、2、3、4)。簡言之,中墩出水口的興建,乃因上林地區部分人士風水之說,建議地方主政者將原出水口封起來,此舉導致上林到中墩的戰備壕與周遭湖庫積水成臭,加上中墩地區地處低窪,深怕此處積水成災,故中墩人士建請地方政府並於中墩戰備壕末端挖開海岸缺口興建排水工程,放水自由。而後,因開挖簡易缺口之處,適逢大潮灌入,隨即又將缺口堵上。最後,此缺口處之出水口工程陸續完工,而此出水口口徑設計上較小與且略高,不至於引入大量海水與海沙。但此舉帶來的影響,就是目前我們看見到中墩出水口處的潮間帶積沙陸化明顯,且範圍是快速擴大,並已漸漸影響到潮間帶上的中墩蚵田(文章1、2、3、4)。這樣一段簡述,本文想請大家思索一下,到底戰備壕到上林這帶的海水進出之意義為何?是歷史意義與遺址保存嗎?此意義與保存的做法適當嗎?若是此處之意義重大,又為何不在6.4億翻轉工程之中?是意義沒有重要到成為翻轉烈嶼之列?!又或是這樣的上林古水道與翻轉工程中的十五處文化遺址相較是意義甚小了。然而,本文認為此一古水道保存的意義與其衍生的相關建設工程,早已影響烈嶼的潮間帶與生產環境。
中墩出水口工程影響說明
下面本文利用Google Earth的歷年變遷紀錄,來說明此出水口興建前後與歷年積沙陸化情形。
圖一 2010年中墩海岸衛星影像
2010/8/13中墩出海口,無明顯積沙現象。(影像來源:Google Earth)
圖二 2011年中墩出水口衛星影像
2011年簡易出水口打開後即造成積沙現象,面積為9974平方公尺(約一個卓環國小)。
圖三 2013年中墩出水口衛星影像
2013年積沙面積增加到15388平方公尺。
圖四 2014年中墩出水口衛星影像
2014年中墩出水口積沙面積為2011年的兩倍以上。
圖五 中墩出水口歷年積沙範圍圖
從此圖中可以看出積沙的範圍有變大、變長的趨勢,且已改變此處潮間帶的地形與並影響到外側的中墩蚵田。
傳統地域
傳統地域是要被尊重的,但是對於地域交界處就是曖昧模糊地帶,而此出水口,其實就是在地域交界帶。因此,也讓交界的村落因此一曖昧不敢言語甚多,甚至形成了「非在地人就不能言語在地之事」的情勢出現。但是,從上面的影響說明,我們卻能看見這樣的出水口工程讓中墩的蚵田漸受積沙陸化與水流侵蝕。所以,當我們的主政者解決了上林古水道的新出口,也兼顧中墩排水的想法之後。問題在於此排水口工程,若是影響到烈嶼的傳統產業與生態環境時,又是孰重孰輕?難道只有上林蚵田才重要,他處蚵田就不重要了嗎?在現今的烈嶼建設工程只能用「模糊不清與民粹至上的決策依據」來決定興建與否嗎?「建設工程與潮間帶的蚵田環境」到底是孰重孰輕?我們一直好奇我們的主政者為何關於海岸建設工程,都沒有任何環境影響評估的想法?此評估絕非是要阻撓排水口的興建,而是要民眾與施工單位在此工程對於海岸造成的影響上多些思量,相信附近村落的人士也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排水口工程,會對其生產環境帶來不好的影響。故,本文認為地方主政者不要輕忽海岸工程的事前環境評估,也不要一味的逃避與規避此類評估之舉,也唯有正面看待這些環境評估的結果,才能真正做出對於烈嶼環境較為恰當之舉。請不要一味看到地方有需要就衝動的趕緊用建設手段來回應,我們再三認為烈嶼的地方主政者很會做事,也肯做事,但是請在做事之前多思考一下任何建設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
潮間帶的意義
在烈嶼,潮間帶的意義到底為何?烈嶼與金門的潮差都在台灣地區之首,加上海岸地形之故,在退潮時,廣大的潮間帶成為烈嶼採食與生產之處。烈嶼西側海岸的潮間帶是蚵田生產的分布,加上西部鄰近廈門,早期有多處對渡之簡易渡口。內戰之後,潮間帶上更多了軍事防衛工程出現。在此期間,烈嶼人也因軍管之故,漸漸遠離海洋與海岸。但是此舉卻也讓烈嶼的潮間帶得以受到另類的保育,直到近幾十年來的開放,大家重返海岸,重拾海洋意識。也因此,海岸與潮間帶的管理權力漸漸回到地方手上。近年來,地方意識的抬頭,常常可以在地方報紙見到,尤其小島的地方政府更常會因為地處邊境與遠離中央政府之故,對於諸多的政策的執行確實有因應地方小島之處。
也因此,常常在烈嶼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勢力是大中央的(例如要求軍方釋出土地與國家公園退出等),這也是在反應烈嶼進入後軍管時期,重返地方治理的篇章。潮間帶與海岸對於許多的烈嶼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種意義,那就是生產的意義,原因就是小島的資源稀少。因此,對於老一輩的烈嶼人而言,潮間帶是生產的地方,但是他們卻知道如何永續利用這樣的潮間帶,乃至於有百年傳承的蚵田出現,所以在前人發展蚵田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蚵田與潮間帶的環境根本就是息息相關的共生關係。可是,現在島上的政策執行者與部分中生代的人士,都覺得要在潮間帶與海岸要做些工程,方便老人家進入潮間帶,或是兼顧部分村落人士的需求之處。所以,常常是在未經思量下便以快狠準方式在海岸與潮間帶恣意興建水泥工程。但是這樣的工程後果漸漸浮現,這樣的影響漸漸明朗。
結語
所以,本文在想為何在6.4億翻轉烈嶼的計畫中,沒有任何環境保育與修補的計畫呢?為何對於海岸與潮間帶往往都只有開發景點工程,卻沒有任何要以環境保育與修補為主的生態補貼措施?更重要的是,本文懇請縣府主政者重新檢視中墩出水口工程的存在與必要性!別讓您在翻轉烈嶼計畫中,所倡議的「生態島嶼」與「守護永續價值」的訴求淪為政治呼喊的口號,而這樣一處變調的海岸工程,真的很需要大家立即來幫一把,中墩的潮間帶與蚵田需要被關心與搶救。
相關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