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案 進入複審
金門縣政府所提「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資格,縣長陳福海昨率領團隊赴內政部簡報,爭取中央支持補助。(縣府建設處提供)
2015/5/26 金門日報記者楊水詠/縣府報導
「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在縣長陳福海、烈嶼鄉長洪成發及景觀總顧問團隊、縣府建設處及相關單位共同努力之下,與臺灣十七個縣巿共同競爭下,經今年三月廿五日內政部初審「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獲得委員青睞,得以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資格。
內政部於昨(廿五)日召開「金門縣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整合建設計畫複審會議,由內政部政務次長陳純敬主持,會中邀請內政部城鄉風貌委員以及中央各部會代表共同審查。
縣政府對於「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展現雄厚的企圖心,由縣長陳福海親自率領縣府團隊,包括烈嶼鄉長洪成發及建設處長翁自保、觀光處副處長許績鑫、教育處副處長陳金文、文化局副局長黃雅芬等人前往內政部與會;於會中,由環境景觀總顧問江柏煒教授進行「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提案簡報,爭取中央支持補助。
縣長陳福海在會中表示,他懷著感恩的心來到內政部報告,強調金門此次提案是經由廿六年的從政經驗所思考出金門未來整體發展;今內政部提出「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之精神,與他的施政理念「五鄉鎮五亮點計畫」相符,從初審會前會廿九項計畫,依初審會議後與各部會協商對接後,目前提出具體可行共廿四項計畫,總金額約六點四五億元。
為了爭取提案補助,除多次前往烈嶼與鄉長和在地居民座談溝通外,亦透過「金門縣均衡城鄉發展跨局處整合平台」與金門國家公園、金門指揮部等單位,共同為此次提案進行協商與意見交換,期在各方努力下「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提案能翻轉成功。
此次金門縣以「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為題,依循均衡城鄉思考模式,從產業輔導、基礎建設、人才運用、生活機能及資金融通等五個面向,為烈嶼鄉地方特色之發掘、規劃、建設到專業人才之參與,去落實地方特色保全的精神,奠定烈嶼鄉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並會把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其他鄉鎮。
縣府建設處表示,城鄉風貌政策從過去的「城鎮風貌型塑」,其初衷為紓緩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的問題,內政部長陳威仁上任後提出「富麗農村、風情小鎮」政策構想,並獲行政院支持,在不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的前提下,透過整合內政部、農委會、交通部及經濟部等十三個部會,現有約五百億元的年度補助資源的一部分,包括偏鄉經濟振興、農村再生、文化再造、觀光整備、產業扶植、就業輔導、國土建設和福利服務等,約八十項相關業務及公共建設計畫。
建設處表示,由各部會優先控留10%的預算額度挹注這項計畫,每年即可約有五十億元額度,總計四年可投入二百億元的經費,一年約扶植十至十五個重點鄉鎮軟硬體的提升,積極爭取的鄉、鎮、市或區一次能得到四年補助經費,有效增加就業機會及改善地區生活環境,吸引民眾返鄉服務。而內政部所提「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即是以該計畫構想之概念,協助具有發展基礎與潛力之鄉鎮,連結產業、交通、觀光與創新等元素,建設小型地區成長中心。
縣府建設處指出,此次複審會議中,各審查委員及部會代表所提之建議意見,請縣府儘速再與中央部會進行協調;未獲共識之分項計畫,可再洽詢中央相關主政部會討論確認,並於今年五月底前檢送審查意見回應表及修正計畫書函送內政部,俾陳報行政院核備。
從「邊境小鎮再生計畫」談起
2015-04-25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日前,內政部營建署舉辦了「均衡城鄉發展方案」之競爭型評比,希望通過一個跨部會的整合性計畫,建立具有空間品質提升、特色產業振興、人口回流效益的行動方案,以因應當前的政經、社會與文化轉型。
的確在過去,由於使用率甚低,一些不當的公共工程被貶稱「蚊子館」;同時,浪擲公共資源的結果,也使得公共建設與產業發展等指標脫鉤,政府投資無法真正成為經濟及文化發展的火車頭,或者是環境保育的守護者。過去有一段時間,金門各聚落大量進行的花崗石鋪面工程,某個角度來看,其實是為工程而工程的作法,讓金門失去集中資源、創造亮點的機會。
「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的提案,尚在營建署審查核定的階段,能不能成功爭取仍未確定。但是,其揭櫫的理念其實是一種關於「軸線翻轉」的新想像,而且這個軸線還不只是金門,也是臺灣發展的新軸線。計畫的總目標提出了「從邊界到跨界,善用海西經濟,翻轉臺灣軸線,守護永續價值」,勾勒了金門發展的可能性願景。烈嶼,不應是離島中的離島,而應是海峽的新國門,並以其生態與文化的優勢成為海西經濟發展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再者,規劃設計範圍不再如同過去僅僅注重陸地面積(烈嶼及周邊離島約16.46平方公里),而是一種整合周邊海域的構想(廣達105平方公里)。在這樣的想法下,烈嶼、大二膽及其周邊海域如何成為價格不菲的黃花魚之豐富魚場、濱海的貓公石地質如何成為環境教育的戶外教室,以及如何致力於保護綠覆率高、濕地遍佈的生態環境,實為重要課題。
接著,興建中的金門大橋將為烈嶼帶來新機會與新挑戰。明顯地,金門大橋的完成,烈嶼的交通可及性高,預計帶來人潮,同時醫療人權的公平正義也將實現;但另一方面,環境承載量不足、交通量所帶來的衝擊、傳統產業的轉營問題、烈嶼遊程的重新規劃以及九宮碼頭的轉型,都將隨之而至。在此計畫中,嘗試提出一些對策,讓大橋真正為烈嶼帶來利多。
此外,大二膽的保存、活化利用亦為金門發展的另一亮點。如何在歷史風貌真實性、島嶼生態多樣性的原則下,打造以列名為「戰地文化景觀」的大二膽成為金門軍事觀光與文化旅遊的五星級場域,並通過以價制量的手段,創造更大的產值及可長可久的永續經營,是必須嚴肅面對之事。通過交通與旅遊模式的連結,大二膽可以延伸為烈嶼的旅遊端點,一如鼓浪嶼之於廈門島的關係。
最後,烈嶼微型產業之提升更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除了原有的貢糖產業、芋頭飲食文化之外,包括古厝民宿、海鮮美食中心、有機蔬菜的觀光產地等跨界經營,是政府可以加大力道培育人才、鼓勵創業的重點方向。
當然,「邊境小鎮的再生」計畫不但需要爭取中央的經費補助,更是需要地方的支持。未來的行動方案必然會透過居民參與的規劃設計機制,尋求社會共識,落實計畫的核心價值。期待本案成為烈嶼特色發展的上位計畫,並擴及成為其他鄉鎮的發展典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