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生物相最豐富的潮間帶
青岐從清遠湖出海口往左側繞過漆佛頭就是灣仔海灣,這片潮間帶範圍雖不大,但卻是烈嶼地區海岸線中生物相最豐富的地方。
從高潮帶的沙灘至低潮的泥灘,各自有眾多的生物生殖繁衍,加上諸多的岩礁,致使生物相更為多樣。
這裡的波浪和水的運動都不強烈,使水體中的浮泥能沉降下來形成廣闊的泥灘。泥灘的底質柔軟,泥內富含有機質,為以沉積物為食的生物種群提供了食料。
漲潮時的海灘,露出水面的礁石像極了一隻烏龜
退潮時的海灘
潮上帶區陽光直射,極為乾燥,生存環境惡劣,本區為數有限的生物必需適應陸地生活,很少回到水中,但是必須回到水中產卵,例如海蟑螂和一些寄居蟹都可在此區生存。
沙泥灘的環境除了陽光直射還有波浪,生物無法長時間待在沙泥表面,而埋在沙泥中的生物則必需不停鼓動水流以獲得氧氣,生存不易,代表生物有海葵和雙殼貝。
礁岩區的動植物最豐富,以藻類、底棲性貝類和甲殼類最多,本區的生物必需具備良好的附著本領,才能避免被海浪沖走。
潮池是指退潮後在低窪地區積水的小水池,大小和深淺不一,愈接近低潮線的潮池裡生物也愈豐富,有海膽、螺類、寄居蟹、螃蟹和各類的小魚。
在整個生態系中,海陸交會處的潮間帶,是人們最易接近海洋的地方,潮間帶這塊區域是人類和海洋關係最密切的過渡區域。但是,人對於自身在大自然中角色定位認知的不足,往往以人本的角度來對待自然。近年來,隨處可見的興築碼頭、海堤和開路等工程建設加速了破壞的腳步,阻礙了許多潮間帶或高潮區生物的棲息,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情形,也陸陸續續出現在以往人跡罕至之處,而海岸潮間帶的生物資源,也無可避免的受到了過度的開發和破壞。這些破壞海岸資源的情形主要有:過度的捕撈潮間帶生物、非法的毒魚、炸魚、電魚、海漂垃圾、海岸排雷、水污染,以及各種在海邊所進行的工程所造成的直接破壞和水污染等,這些都使得烈嶼的海岸生物資源受到空前的危機!相關單位及島民應多加關注並愛護,否則將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枯竭,直接或間接影響島嶼的生態。
以下是5月17日(農曆4月15日)當天退潮時的部分記錄
海星
海葵
藻類
一種水螅蟲
待鑑定的藻類
海膽
海参
一種海羊齒
海綿
蟹類
勝利黎明蟹幼蟹
待鑑定的螃蟹
一種扇蟹
待辨識的生物
苔蘚蟲,注意螺下方的生物(待鑑定)
待辨識的生物
一種多毛類的棲管
一種蛇螺和群體海鞘
蚵岩螺的卵
待辨識的生物
不知名的魚
更多潮間帶生物介紹,請參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