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烈嶼的海岸走--系列十一 湖井頭花崗片麻岩景觀
從36據點起至湖井頭水上堡止,這一帶地質屬於花岡片麻岩。有埔頭貓公石海岸下海,往西方向走道湖井頭渡口,此段全長約2公里。
從埔頭貓公石海岸下海後往左側到36據點是一片沙灘。
前方是36據點,國家公園已修建完工,近期將開放參觀。據點所在位置是一突出岬角,如逢漲潮時刻,要越過石壁頗為困難及危險。
36據點的另一面
過了36據點,有2個小小的海灣,蔚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點綴褐色的岩石。
又一塊大岩壁,退潮時可沿沙灘走,漲潮時須攀爬岩壁繞行。
又一處海灣
一座建在礁石上方廢棄的碉堡
碉堡使用蚵石構築,此段海灘早期是湖井頭的蚵田所在,後來因國軍建工事,將所有的蚵石搬走,目前已無養殖。此據點為『紅土溝2』由國家公園接管,應屬35據點。
過了35據點,轉個彎又是陡壁。
登上陡壁,前方是34據點
34據點的另一面
沙灘上的花岡片麻岩岩脈
前方就是水上堡了
過了水上堡是一片泥灘,這裡是湖井頭渡頭。
水上堡前岩壁上的界碑『洪界』,這裡是湖井頭洪家的海界。
夏日於湖井頭海灘眺望廈門
廈門夜景
花崗片麻岩(Granite gneiss)
花崗片麻岩之主要礦物組成為石英、長石、黑雲母、磁鐵礦等,外觀為灰白色、顆粒大小為中至細粒、呈中度變質。若岩漿上升到地殼中一定部位時,由於上覆岩層的壓力大於岩漿的內部壓力,使岩漿停留在地殼中冷凝結晶,自身形成岩石,便稱為侵入岩(intrusive rocks);而岩漿向原有岩石滲透的作用叫做侵入作用(intrusion)。根據侵入岩形成的深度又可分為深成岩(plutonic rocks)(距地表超逾 3公里(和淺成岩(hypabyssal rocks)。深成岩全由結晶明顯、顆粒較大的礦物組成,在溫度緩慢下降的條件下形成,例如花崗岩(granite)和輝長岩(gabbro)。淺成岩一般由細粒或斑狀結晶的礦物組成,斑狀結晶中大的礦物叫斑晶(phenocryst),細小的叫基質(groundmass),如斑岩(porphyry)、粗玄岩(dolerite)等就是淺成岩。
構成金門及烈嶼島的基盤岩石以中生代的花崗片麻岩為主幹,在基盤中有各種不同的火成岩侵入體。地表上風化和侵蝕作用不斷的進行著,低處則進行著沉積的作用,終於在古老的岩盤之上依序堆疊了金門層、紅土礫層與近代沖積層,而晚第三紀的玄武岩熔岩流覆蓋於已風化的花崗片麻岩或第三紀沉積岩之上,主要露出於烈嶼局部地區。
海灘上的重沙
更多的照片,請點選下列小圖連結至相簿觀賞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1 烈嶼的海岸地形與地質概述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2 南山頭的玄武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3 尋訪烈嶼古地質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4 東崗花岡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5 東崗踏浪去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6 走訪九宮坑道海岸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7 九宮白珠山下海岸花岡岩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8 后頭壟混合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9 后頭虎堡流紋質凝灰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10 埔頭貓公石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11湖井頭花崗片麻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12烈嶼西海岸沙岸景觀
沿著烈嶼的海岸走--系列13 貴山沙洲景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