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日淨灘活動的隱喻來看烈嶼的海岸保護與發展 

a1.jpg

烈嶼觀察筆記作者群 WH

    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這個節日發跡於美國校園中。自1970年到1990年這個節日仍是以美國為主,但在1990年後至今此節日卻風行了全球,不能盡說是全球環境意識的覺醒,但一定程度也代表了全球民眾對於環境開發、破壞、惡化與汙染的注意程度提升了。此節日最早是於196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某次會議中被提出,並利用1970年3月21日(春分)這一天來倡導尊重地球與和平的理念並簽署宣言,選擇此日之意涵就是這天的晝夜均等,藉此訴求人類平等的意涵,放下爭勝的心態,和諧共存。在一個月之後的4月22日,由美國參議員尼爾森(Gaylord Nelson)發起第一個個別的地球日活動,更強調在環境教育上的宣導,尤其是與環境共生的概念,也因此4月22日即變成了世界地球日,在1990年之後,這個節日變成了全球性的活動,慶祝時間更被延長為一週。日前,金門全體鄉鎮為響應此節日,相約辦理了春季淨灘活動,多由公部門發起,號召民眾響應進行環境清理,同時,也作為環境教育的宣導活動,可說是一舉數得。唯本文認為可從這些活動辦理中,梳理出一些可以討論的隱喻。

 

春季淨灘_02.jpg

    首先,在烈嶼的海岸清理通常是由地用管理單位負責,也就是以鄉公所與國家公園為主。這兩個單位在海岸的維護與清理上不虞餘力,要給予高度的讚賞。然而,若從烈嶼的海漂垃圾分布特性來看,主要在沙岸地區,尤其是忠誠堡以北直到南山頭的海岸較為嚴重,除了堆積作用之外,一方面主要是近大陸側,再加上颱風、梅雨季、東北季風等因素合成導致。我們發現海漂垃圾的所在,往往就是高潮線,所以在烈嶼看見海岸垃圾堆積處,即可反推該處為高潮線。然而,強風往往會讓這些垃圾進入高潮線後方的草叢,進而停留於此,造成了清潔難度。所以本文認為淨灘活動的第一個隱喻就是地理學的意涵,我們到底清理了那些沙灘的海漂垃圾?垃圾量是否與沙岸規模、地理位置相關?是每個沙岸都被清理與維護?海岸的維護是公部門的事情抑或大家的事情?尤其是不易進入的沙岸(烈嶼最美的地方)是否有被維護了?相信每位烈嶼人都可了解到這些沒被清理的地方是在哪裡,請大家有空走一趟,相信各位會發現最美的、最神秘的沙岸竟有著積累最久的海漂垃圾,同時可自發性地帶走一些垃圾,摒棄對環境的鄰避(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不關己事心態,呈現對環境的迎毗(YIMBY, Yes in my back yard) 開懷接納的心胸,展現出烈嶼人的環境素養。

 

海岸垃圾_01.jpg

    第二個隱喻就是考古學的意涵,相信大家在烈嶼海岸散步時,不時可見海漂垃圾的蹤影,若您有空仔細的看一下這些垃圾,考古一下,不難發現有枯枝、竹竿、鋁箔包、塑膠瓶、塑膠袋、玻璃瓶、保麗龍等,尤其最多的就是保麗龍,約占半數以上。近年來,縣府表示經過與大陸的對話與溝通,看到他們的善意了,所以海漂垃圾確實有降低的趨勢。所以從這些海漂垃圾的增加到減少,確實讓我們見證了對岸經濟的崛起以及他們公部門環保政策力度的加大。但是保麗龍這個汙染源,我們都知道是在烈廈水域之間的養殖業(保麗龍箱網)所導致,而這些養殖業可在兩岸之間的水域進行,相信縣府是清楚這是國人的投資產業,但是卻沒有針對這些投資產業進行環境汙染的評估與查報,因此,打破了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海漂垃圾都是大陸來的觀念,保麗龍汙染根本就是自家人所造成的汙染窘境。保麗龍經過部分侵蝕後,會分解形成碎粒,而這些碎粒就像風信子一樣,飄入了烈嶼的高潮線後方,進入了部分的林地與農地,這樣的情景最常見於某些車轍道的兩側,部分長久未清理的碎粒,便沉積於地面並被覆蓋住了。對於烈嶼的環境來說,這就像是一種慢性的塑化汙染,我們要呼籲縣府對於海上養殖業所造成的相關汙染,應加大力度的進行汙染監控與查報。

 

中墩出水口_04.jpg

    第三個隱喻就是生態學的意涵,在烈嶼的海岸(尤其是泥灘地),往往是部分村落的傳統生產領域,所以常常會聽見與看見,這些海岸或灘地是哪個村莊的範圍,這是一種傳統領域的宣示。但是,這些有傳統領域宣示的海岸,其管理與維護卻往往是公部門,而公部門也深知這樣的傳統領域意義何在。本文認為傳統領域宣示是一種歷史的尊重,但是地球日的概念就是提醒我們要尊重且珍惜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尤其,現代的科技對於環境的開發是可以很快速的,但也是可以很霸道的,在沒有理解海岸生態的紋路與脈絡的當下,簡易的海岸工程是可以瞬間瓦解海岸生態與撕裂海岸連續性。現在烈嶼的西海岸,就有著兩個腰斬沙岸的工程(出水口工程與出海口道路)。第一個工程是一個傳統觀念所導致,即某村莊的少部分人士認為該村莊的水不適合往西流,因為中國的河流自古都是由西向東,所以要改變水的紋路才有利村莊的風水,因而出現了新的出水口工程,但是此舉對新出水口所在的他村村民又是作何感想?況且此出水口工程帶來了很明顯的凸堤效應,並且造成此處傳統石蚵灘地的重大改變。

 

201403上林蚵路_04.jpg

    第二個工程,就是為便利某村莊進出石蚵灘地與運輸石蚵之用,因此興建了出海口水泥道路,同樣的凸堤效應屢屢發生,同時道路所在的灘地是烈嶼潮間帶的生態指標之處,更是鱟的棲地所在,這條道路上的青苔生長速度甚快,更導致有礙行走之虞,所以這條道路衍生出生態環境的破壞、凸堤效應、定期清沙與刮苔等問題。本文認為村民有需要公部門服務,當然公部門在所不辭,但是公部門對於海岸的工程建設,真的需要比較完整與細膩的調查與評估之後,再進行之,我們認為道路可以興建,但是只能選擇水泥道路這一種嗎?呼籲我們的公部門勿單純流於民粹思考之中,我們相信公部門是本於服務居民的態度,並有其他因素需考量,才會不得已採行這種施工方式,但我們再三提醒公部門注意島嶼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與資源稀少性等島嶼特徵,因為,這些特徵才是公部門對於海岸保育與利用上,真正與首先須深思之處,進而其次才是討論如何兼顧傳統風水之說,相信我們的公部門絕對會朝此方向再接再厲的向上提升。

 

春季淨灘_05.jpg

    時值地球日之際,樂見烈嶼辦理多次淨灘,更喜見居民參與這些活動。目前,烈嶼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烈嶼零碳島計畫的先前工作,地方主政者在環境保護與維護的態度上是令人感佩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地方主政者,射出了烈嶼經濟發展的三隻箭(金門大橋烈嶼端都計變更、國家公園劃出都計變更、烈嶼國中文教用地都計變更),期望未來引入大量的觀光人潮與人口回流,更蓄勢待發的準備再拉出兩支箭(烈嶼振興經濟計畫、烈嶼零碳島計畫),真是讓人有歡喜、也有擔心之處。小小的烈嶼在可見的未來會出現何種變化?這五隻箭是帶著烈嶼起飛,還是讓烈嶼的環境再次傷痕累累?藉由地球日的隱喻與啟示,提醒所有的烈嶼人多紀錄自己的家鄉、多關心自己的島嶼、多些實際的環境行動,想想我們到底想留甚麼樣的環境與資源給下一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