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殺死一條溪流---以庵頂至埔頭溝為例
常會聽到老一輩的鄉親說,家鄉的小水溝和農塘以前是如何充滿魚蝦,毛蟹又是如何的大,到處都可看到原生的中斑魚,但現在的環境卻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景象。記得小時候後常在路旁的小水溝抓魚蝦、泥鰍,混水摸魚其樂融融,當時溪水清澈,但現在的農田水路都是混凝土所構成的三面工,這些三面工讓魚蝦蟹沒地方去躲藏或產卵的地方,也沒有孵育下一代處所,倒是有一些福壽螺或吳郭魚獨占鰲頭。現有農田水路的修建,最常見的是 U型溝,三面混凝土打造的水溝雖然管理方便、容易清理、輸水效率好,卻是最不生態的。家鄉這幾年小排水溝座幾乎都改成 U 型溝,幾乎無一倖免,一條條生硬的水泥溝渠,都成了死亡的水道。
這條小水溝起源自庵頂,源源不絕的泉水從石縫中涓涓而出,聽說這裡以前還種有水稻,可見水量的豐沛。從這兒到后宅當地人稱作"后宅溝"。目前這裡已闢為公園,水溝也水泥化了,原本不絕的泉水也只剩潮濕的水痕。
泉水湧出處也被水泥封住。
"后宅溝"流經后宅這一段也全部水泥化,水道被挖成又深又陡的U型水泥溝。
年雨量不到1000公厘的烈嶼,需要這麼深又寬的排水溝嗎?
水溝壁竟然高出地面近60公分高,如此的設計不知用意如何?
"后宅溝"過了後宅馬路流經庵下,一直到埔頭村外馬路,這一段是"庵下溝",同樣的也是水泥U型溝。溝的深度達1.5米以上,積水痕卻不到30公分。
相同於"后宅溝"的設計施工方式,溝壁也高出地面甚多。
"庵下溝"過了埔頭馬路後,在埔頭這一段是"過溝"。這一段水溝每隔一定距離築水堤攔水,儲水供農民灌溉用。
此處水量明顯多了很多,附近也可見菜田。烏綠色優養化的水質令人作噁。
因為積水多,所以也有了魚類在此繁殖。
由於水量減少、水質惡化造成的魚屍遍遍滿布二三十公尺的水道。
腐敗的魚屍停滿了蒼蠅爬食。
死亡的大部分是吳郭魚
水道內四處可見魚屍
更多的魚屍出現,有小魚也有大魚。
是甚麼原因造成水質的惡化呢?是汙水排入?還是農藥汙染?
使用這樣的水來澆灌農作物會不會讓人中毒呢?
沒有生物、失去生命的水道
就這樣,我們殺死了這條河!
這樣受汙染的水最後流到蓮湖內,優美的環境讓人暫時忘了湖內惡臭的水。
蓮湖是烈嶼幾個自來水的水源地之一,蓮湖出海口處也是烈嶼"中華厚蟹"的繁殖區,水庫築成後也未留魚梯,嚴重的影響厚蟹回返大海產卵的通道,加上水溝內一道道的攔水堤,更阻斷了螃蟹的生路。
蓮湖內的雁鴨是否還能在此優游呢?
工程建設為人類帶來眾多經濟利益與社會發展,而原本生存在自然環境的生物,森林中的野生動物、溪流中的水生生物,牠們的生存環境卻是逐漸遭受莫大的破壞與影響。期盼兼顧物理設施和生態系統的原則,以撇除過去的水泥工法所造成的無效治本、嚴重破壞環境生態的問題。
以水生環境為例,改由生態工程的新思維來建設,既可達到有效治水防洪、崩塌地整治成果之外,營造多樣化河川生態環境的景貌,例如維持寬廣、蜿蜒、深淵及淺瀨兼具的多類型河床,在沿岸種樹並創造自然多孔隙的多樣化生物棲息環境,運用天然岩石或綠色材料來保護河岸等等做法,可以讓硬體工程降低對生態環境之衝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