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經典雜誌》【島嶼島語】金門 福與縛
台澎金馬,二十縣市,緊密依存在幾個島上,平時倒也和樂融融,相安無事。然一旦到了提高能見度與競逐曝光率的節骨眼,卻又因各擅勝場而當仁不讓。起先,在今年年初,各縣市逐鹿十大觀光小城時,金門脫穎而出;其次,又在甫出爐的「二○一二年台灣幸福大調查」中,廣獲青睞,成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不到一小時的飛航時間,就能從台灣抵達金門,感受幸福。
金門馬祖,同為前線,走過冷戰,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一起放下「戰地任務」的千斤重擔,而眼下馬祖還步履蹣跚,把未來賭在博奕公投上,金門就硬是抬起頭來,邁步向前。
金門是幸福城,與《禮運大同篇》中的大同社會相去不遠,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補助,目前戶籍在金門的幸福人超過十萬。
到金門大學「留學」的學生,不需急著申請獎助學金,不必忙於辦理就學貸款,「就學津貼一萬,交通圖書津貼四千,學測前五名選擇就讀金大的學生還有十萬獎學金。」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說。對漲學費一事,相信金大學生相對「無感」。
金門的福利金,除來自中央的補助款外,一甲子前無心插柳的克難之舉更是關鍵。
大環境不景氣,從中央到地方都鬧窮,但金門憑金門高粱這「白石油」,不單市占八成稱霸台灣白酒市場,並進一步反攻大陸賺取人民幣。殊不知,當年金防部司令胡璉在國府風雨飄搖時為開源所建的酒廠,會成為縣府的搖錢樹、幸福源,年年上繳中央超過四十億,在金門可以看到胡璉的銅像以及以「伯玉」(胡璉字)命名的道路,並非偶然。
一年三節戶籍在金門的鄉親都會「配售」一箱金門高粱,轉手間的價差更讓「福利」與「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們酒廠每個環節都是經驗傳承,」金門酒廠董事長李文選說,「這可是胡將軍麾下來自大江南北的官兵的製麴祕方啊!」除叱吒兩岸白酒風雲,李文選表示未來還有「北伐」俄、韓的計畫。
金門鄉親的移民風潮
可是歷史上的金門並非總這麼熱門。
近代,金門有多次移民潮。要安土重遷的中國人離鄉背井,內在的無奈推力與外在的誘因拉力缺一不可。康雍乾盛世,可遇不可求。百姓對天下太平如大旱之望雲霓,只是太平日久,人口激增,「耕者無其田」,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者在東南亞殖民急需勞工,為數眾多刻苦耐勞的華人是最佳對象。
留在家鄉食指浩繁又苦無出路,於是姑且一試,何況「當外勞」不乏衣錦還鄉的例子,而沖淡了苦力(coolie)受盡壓榨九死一生的危險性,對宗族觀念濃厚的金門人來說,出洋是養活一家又可能光宗耀祖的最佳也最情非得已的選擇。
於是,幸運的苦力,搖身一變成為日後的富商,衣錦夜行非發跡後之行為,造福鄉梓乃處世時之態度,所以不單單花錢蓋豪宅,也捐款興學校,只是見過世面後,老家傳統的閩南風格自然再無法滿足於金門新貴的新視野,因此一幢幢華洋建築風味合璧的「番仔樓」就這麼平地起高樓。矗立至今,宛如還能感受到落成啟用時,鄉民瞅著這些不中不西的華廈,目瞪口呆之餘議論紛紛的「讜論」。
一九一九年至二九年間,金門開始第二波離家潮,當時被歐洲列強殖民的南洋,比起動蕩的中華民國,稱得上繁榮發達、治安良好,加上地理位置與入境容易的雙重便利,確實打動人心。
不過,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南洋也受池魚之殃,移民潮開始逐漸退燒。隨後中日之戰全面爆發,日軍勢如破竹攻占金門,又開始了金門百姓新一波的移民潮。
好容易盼到「王師凱旋」,沒料到國共自家人又打起內戰,金門人為躲避戰火,再次遠離家園。直到國軍在此站穩腳步,金門成為軍管前線,無法再自由出入,為了生計,台灣才成為金門人的落腳處。
因此海外的金門人,估計高出原鄉七倍之譜,這還不算在台灣的金門人。偶像團體飛輪海的成員之一吳尊,就是汶萊出生的華人,其祖父則來自「小金門」烈嶼鄉,是金門出外奮鬥有成的人物之一。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第168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12795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