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廟
此牌樓由海鵬部隊建於民國六十九年孟冬
烈女廟位於青岐村郊龜山山麓,堪稱是烈嶼鄉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原稱貞烈祠,重建後則以「烈女廟」正名。民國四十三年夏,由廈門漂來一具女屍我方海防駐軍劉君發現,將之妥為安葬。事後該女托夢劉戰士,言其遭遇,告知其姓王名玉蘭,廈門人,年十七,家境清寒,六月九日午間至海濱拾蚵,遇數名匪軍調戲侮弄,而王女抵死不從,致使匪軍獸行難以得逞,而惱羞成怒,將其投人大海而遭溺斃。鄉人聞言,感動萬分,便於民國45年集資建廟,稱為烈女廟。
廟中主祀王仙姑,並奉祀觀音佛祖、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廟的右側為王仙姑墳墓,每年農曆五月十四日為王仙姑聖誕。
重建前的烈女廟
貞烈祠記
民國四十五年冬,烈嶼鄉人於龜山之麓,建一貞烈祠,許願求福者,絡繹於途,緣於四十三年六月十日,龜山海邊飄來-女屍,面如生人,守軍戰士劉君憐而為之葬。旋已作女狀泣訴,謂其「姓王名玉蘭,廈門人,年十七,家境清寒,六月九日午間,於海濱拾蚵之時,為朱毛匪兵數名,包圍汙辱,誓死不從,玉蘭百般抗拒,匪兵以獸行難逞,惱羞成怒,乃更加施殘暴,將衣服脫光,戕之入海」。鄉人聞之感動萬分,爰建祠以悼芳魂。嗟乎!鐵幕之中,孰無姨妹,生也何恩,殺之何咎,誠可痛也,今廈之間,虎魚出沒,胡為漂來斯土,泣訴冤屈也。夫生而能抗,死且投向自由,赤匪暴政無道,天人共憤。神矣!其矣!今日世界反共怒潮澎湃,革命抗暴風起雲湧,極權必敗,暴政必亡,事實昭然。馬悼芳魂,爰為之序,以旌表其貞烈焉!
烈嶼守備區兼指揮官田樹樟撰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十月 日
烈女廟重建記
本鄉烈女廟,俗稱王仙姑祠,位於鼓山之麓,背山面湖,樹木蓊蘙,香火之盛,為一縣之冠,惜乎原建之際,蓽路草創,廟堂狹小,香火遊人,時有推擠之感,民國六十五年間,本鄉旅汶僑領林德甫君,扶親回國,膜拜之際,有鑿於是,遂慨諾獻資,擴大翻建,囑海等以任其事,爰於六十七年邀集地方士紳,群力共策,匕才鳩工,使廟貌寬敞堂皇,煥然一新,以便瞻仰。至由來靈蹟,原字詳矣,以毋庸多贅,為茲工程告後,宜略綴數語,以誌始末,是為記!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日
烈女廟誌
夫神廟之興建,為供奉修真悟道,忠貞愛國,豐功偉業,受晨夕之香燈羽化飛昇之神聖,亦係宗教信仰之範疇。茲以烈女廟乃-貞烈巾幗夫人,緣起民國四十三年五月十四日,位於青岐貴山海濱漂來一女屍,面如生人,青岐人為其入殮安葬,是晚女神扶李府先祖乩童泣訴,謂係天庭仙姑,與瑤池金母娘娘姐妹相稱,降世福建安溪,姓諱玉蘭,年十有七齡,六歲喪妣,家境清寒,隨父至廈門港謀生,相依為命,四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到海濱撿拾飄流雜物,遇不法之徒,觀其姿色,心懷不軌,加以施暴,投海殞難,屍飄聖地,要蔭佑軍民安寧,普救群倫,並數次託夢守軍戰士,且其墳上時有燈光出現,驚動四方善信,紛至墓上膜拜,駐軍八十一師師長田樹樟,感其屢顯靈蹟,於民國四十五年冬,在岐山之麓建廟,以彰神靈,廟坐擁鑽山,環繞滄海,掌握群嶼,遠望廈港,山明水秀,氣象萬千,享萬民之崇拜,祈福禳災,無不感應,靈蹟宏彰,庥聲綽著,香火鼎盛為一縣之冠。惜原建之時,簡陋草創,廟堂狹小,香客遊人時有擁擠之感。民國六十五年雙口旅汶僑領林德甫君,扶親回國,趨廟祈愿,有鑒於是,遂慨諾獻資擴建,囑湖下村陳清海君籌任其事,邀請地方仕紳集議,群力共策徵得土地業主洪媽喜,洪天進、洪萬桂、黃到來等同意獻地,共襄斯舉,爰於六十七年春鳩工、歷年餘告竣,並將神骨遷葬廟側,使廟貌寬敞堂皇煥然一新。僅數年間,廟頂木材又被蟲害蛀蝕,難堪持久,幸值台北蕭復國先生慨解義囊,於八十一年八月動工翻修,改以純鋼筋水泥構建,宏基允固,並附建衛生設備,一 勞永逸,仰瞻廟貌,巍峨壯觀,神人欣悅,共慶重光,略撰始末,勒石誌焉!
烈女廟重建委員會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陽月吉旦立
大門聯:抗暴全貞名傳千古;
立祠血食會及萬方。
橫聯:如玉比潔似蘭斯馨
烈女廟外道路上的牌樓
廟旁的特產店
廟前的攤販,主要販賣大陸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