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的蚵田景觀

烈嶼鄉。蚵田_25.jpg 

 

烈嶼蚵田分布圖.jpg 

     烈嶼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度大約二十多公里。在列嶼的西、北海岸,這一大片潮間帶,水淺浪低、海流平緩,由路上沖刷而下的泥沙,容易淤積在沿岸的海棚上,形成一大片潮間帶,向為海藻及魚介貝類優良棲息場所,自古居民築海為田,從事養殖、漁撈。烈嶼鄉的養蚵位置,目前僅存在於埔頭海岸及湖井頭至上林海岸一代。 

    傳統養殖方式是以石條養殖為主,該方法相傳緣起於明萬曆年間李獻可進士自同安、惠安引進,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石條養殖是由一條一條長方形的石塊,標準的規格為長三尺二寸,寬七台寸、厚二台寸,俗呼為蚵株石矗立在海棚上,一般人慣稱之為「蠔嘟」。一片蚵埕或是上千塊,或數百塊不等,埕各有主、疆界分明,如同田地,各有所屬,且在舊社會中,長輩都會將「蠔嘟」過繼給子孫,並立下字據,叫做「高書」。石條式養殖的高峰期約在1931年左右,後因戰爭被軍方徵用及人口外流、疏於管理被流沙埋沒,蚵石損失甚多。 

    牡蠣的養殖亦隨時代改變養殖方式,傳統的石條式養殖費時費力,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於1976年由農復會輔助自台引進插篊式養殖方式,初期以竹子為附苗材質,後因竹子不耐久用約二年即需更新,蚵民意願不高,遂改以塑膠蚵支取代。1985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又引進深水棚架式養殖法,因所需資本稍鉅且地區潮差大、流速強,棚架固定不易,遇有颱風侵襲時養殖設施易遭破壞,嚴重減弱蚵民投資意願,現僅在黃厝外海及檳榔嶼一帶可見幾棚。 

    1986年,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開始推廣平掛式牡蠣養殖法,於適當間格使用竹材製成棚架,間距約2至3公尺,自台灣地區引進「秋苗」進行掛養,時間上與地區自行附著的「春苗」錯開,使得當地四季均能吃到新鮮美味的海蚵,廣為蚵民接受。


烈嶼鄉。蚵田_01.jpg

烈嶼鄉。蚵田_21.jpg
埔頭吊掛式蚵架


烈嶼鄉。蚵田_05.jpg

埔頭蚵田景觀

烈嶼鄉。蚵田_22.jpg
埔頭蚵田景觀


烈嶼鄉。蚵田_06.jpg

上林吊掛式蚵架


烈嶼鄉。蚵田_08.jpg

上林石條式蚵田


烈嶼鄉。蚵田_10.jpg

雙口石條式蚵田

烈嶼鄉。蚵田_13.jpg

烈嶼鄉。蚵田_11.jpg
中墩蚵田


烈嶼鄉。蚵田_12.jpg

上林蚵田


烈嶼鄉。蚵田_14.jpg

上林扦插式蚵田


烈嶼鄉。蚵田_15.jpg

雙口垂掛式蚵田


烈嶼鄉。蚵田_18.jpg

上林垂掛式蚵田

烈嶼鄉。蚵田_19.jpg

蚵棚

烈嶼鄉。蚵田_20.jpg

烈嶼鄉。蚵田_21.jpg

烈嶼鄉。蚵田_28.jpg 


蚵田即景

烈嶼鄉。蚵田_02.jpg

整理蚵田

烈嶼鄉。蚵田_03.jpg

整理蚵田

烈嶼鄉。蚵田_04.jpg

立蚵架

烈嶼鄉。蚵田_07.jpg

湖井頭蚵田

烈嶼鄉。蚵田_09.jpg

採蚵婦人


烈嶼鄉。蚵田_13.jpg

擔蚵


烈嶼鄉。蚵田_17.jpg

採蚵


烈嶼鄉。蚵田_24.jpg 

洗蚵


烈嶼鄉。蚵田_27.jpg 

被泥沙掩蓋的蚵條


烈嶼鄉。蚵田_29.jpg

拆蚵條構築的碉堡(L-033據點)

L-033~L-034這一帶原是湖井頭養蚵所在,民國38年國軍進駐後,拆除所有的蚵條構築碉堡,此後蚵田就消失了。


烈嶼鄉。蚵田_30.jpg 

拆蚵條構築的碉堡(L-034據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