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居金門與廈門之間東經118度12分至16分,北緯24度24分至28分。


Google Map 上的烈嶼鄉(點選左上角+可放大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點選此處觀看Google Map 上的烈嶼鄉照片

 

  

      烈嶼鄉,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居金門與廈門之間東經118度12分至16分,北緯24度24分至28分。地處中國福建省東南方九龍江口外、廈門灣內,並包括大膽島、二膽島、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東距金門本島約二公里,西距廈門島七公里,距離大陸最近者只有五千公尺,在戰略位置上可以說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

      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14.851平方公里,山巒多分布於東北方,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狹而平緩,呈「彪顧猛虎」之勢,再加上扼制閩海,屏障台澎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行政區域編設為林湖、黃埔、西口、上林、上岐等五個行政村,轄有:西路、西宅、東林、湖下、羅厝、青岐、上庫、楊厝、上林、中墩、南塘、后井、前埔、湖井頭、東坑、雙口、下田、西吳、西方、后宅、黃厝、埔頭、庵頂、庵下、后頭、林邊二十六個自然村。現有登記戶籍人口約為八千人。

 

歷史

烈嶼俗稱「小金門」,先民來自中原,從晉唐時代即來此開發繁衍。唐代閩觀察使柳冕,在島上紅石山上設牧馬寨牧馬,宋元兩代在島上設鹽場,明代烈嶼設巡檢司,清代為防倭寇,立塞置汛。另明鄭成功也於1646年在島上吳山會文武群臣,曾派鄉籍俊彥林習山駐守烈嶼,以此為「反清復明」根據地。

 

地名的由來

相傳烈嶼島和大金門原來是相連屬,「宋朝末年,帝昺為躲避元兵的追擊而行船至金門海面,正在後有追兵,前方又無路可進之際,忽然天崩地裂,烈嶼與金門裂成兩半,為帝昺開了生機,因而脫險,從此烈嶼就被賜名為『裂嶼』。」 在清中葉的古契約書上,地名還是稱為裂嶼,後來才漸漸轉變成烈嶼,地裂之說應是一種傳說。古時候的烈嶼島,在漲潮時海水從西倉口進入,可從東林灣出去,把 烈嶼分成南嶼和北嶼,烈嶼地形是個分裂的島。 

 

烈嶼群礁   

烈嶼與其周邊島嶼


烈嶼。L36據點_03.jpg  

烈嶼有豐富的戰役史蹟


蘭亭別墅_07.jpg  

為數眾多的傳統民居及古厝

 

西甲割香_41.jpg    

傳統的民俗活動

 

烈嶼夜景-01.jpg  

烈嶼的夜景

 

花與蝶-02.jpg  

烈嶼有繽紛的自然生態景觀

 

2011烈嶼春節花火_31.jpg  

每年春節舉辦的花火

 

2010烈嶼芋頭節_34.jpg  

每年中秋節前後舉辦的芋頭節

 

 

烈嶼風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門 烈嶼鄉 旅遊資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