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方宅
西方方宅,2003年金門縣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從建築類型上來看,金門的傳統民宅以合院形式為基礎,然後再依不同的宅地採取因地制宜的作法。這些不同的類型,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基本形式(主要是三、四合院的民宅類型)、衍生形式(合院的增建形式)與其他(特殊的處理方式)。基本形式包括「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這是金門閩南傳統民宅中最常見的形式,「櫸頭」就是指兩側的廂房。
一般來說,「一落二櫸頭」用於宅地進深較淺、面積較小者,「一落四櫸頭」則適用在進深較深、面積較大的基地範圍。以「一落四櫸頭」為基礎,在大門入口之櫸頭(下櫸)加建馬背屋脊、燕尾或磚坪屋頂,使之成為四合院的格局,俗稱為「三蓋廊」,其中以燕尾屋脊較為常見。一般來說,在「二落大厝」的前後再增建一落的形式,稱為「三落大厝」。
若是基地面寬較大,允許民宅擴建,則會在二落大厝、三蓋廊的左或右側,加建一列房間使正面成為四開間,加建的房間稱為「單突歸」,加建兩列成為五開間者,則為「雙突歸」,在金門以單突歸較為普遍,原因可能是宅地面積不夠大,僅能就原先格局的部份增建。和突歸相似,若是基地面寬夠,在基本形式之單側或雙側可加建「護厝」或「護龍」,不論是突歸或護龍,基本上都是在建物側邊增建的作法。此外,也有在突歸及護龍部份加建「樓仔」(「疊樓」或「塔樓」)的作法,使之成為二樓式的建物,這種作法變化多端,以護龍增建「樓仔」為例,可看到不同的衍生變化。在金門,疊樓的建物多數受到近代僑鄉洋樓的影響。有部份民宅因基地較小或零散不完整,無法以基本形式出現,而自行修建適合基地規模的建物,可視為特例。這類民宅並不多,通常的作法是非對稱性的方式。
1. 一落二櫸頭、2.一落四櫸頭左護龍、3.一落二櫸頭加左護龍洋樓、4.一落四櫸頭、5.主屋加雙護龍(林氏六路大厝)、6.三蓋廊、7.一落二櫸頭加右突歸(西方方宅)、8.一落四櫸頭加右突歸
箭頭所指處為「西方方宅」
「方宅」建於1900年代,是方家人到新加坡發展後僑匯回金門所興建。
建築平面格局為一落二櫸頭加右突歸,突歸後方為疊樓,疊樓是後來加建。
從房屋正面的主屋與疊樓紅磚用料顏色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興建於不同時期。
建築工法方面,建築本體腰堵以上是用紅磚作「斗仔砌」,一落二櫸頭正面右方採用各種不同材質的石頭作「石塊亂石砌」。
左邊及疊樓則採用「花崗岩板平砌」(磉仔石平砌),一般來說居家(陽宅)會用奇數,方宅是三列,上緣抹灰,頗富地方特色。
疊樓以鏤空綠釉花磚砌成花磚窗,右窗框上方為「長發其祥」,左為「同人有大」(此處寫成「同人有大」應是有誤。「同人大有」語出:《易經》第十三卦,同人卦,同人:天下大同叫同人。大有:大有作為收穫豐足。)ㄔ女兒牆使用顏只磚砌。
門旁門聯下段幾乎不可見,由殘留的文字研判應為「好月當樓惟近盞,清言對客總如蘭」。
公告資料
- 類別歷史建築
- 種類宅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