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鑫自願降級留金行醫 獲資深典範醫師獎
金門日報社 2016/11/08 記者:陳冠霖 報導
金門醫院資深內科醫師林仁鑫,榮獲今(105)年衛福部「資深典範醫師獎」,林仁鑫是金門第3屆醫保生,72年畢業後便回金門行醫服務至今超過30年,今年5月,林仁鑫因佔缺問題本應調至台中豐原醫院,但他放不下金門長期習慣看他診的病人,因此自願降職等佔缺,留在金門醫院,損失估計每年約數十萬元;林仁鑫看得很開,他認為「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金門是「自己的家鄉」,他選擇服務「自己的鄉親」。
11月12日是醫師節,每年在此前夕,衛福部為肯定28家附屬醫療機構醫師無私犧牲奉獻的精神,特舉辦「優良暨資深醫師表揚活動」,今年已邁入第3屆,金門醫院內科醫師林仁鑫,榮獲本屆「資深典範醫師獎」,該獎項門檻甚高,必須行醫30年以上才有資格報名參加,今年全國只有5位醫師得獎,林仁鑫就是其中一位,也是金門醫院首位得到該獎項的醫生;林仁鑫將於11月8日赴台領獎,在醫界輩份崇高的他,更將代表5位得獎醫師上台致詞。
林仁鑫謙虛表示,此次會報名完全是「為了醫院出征」,起初金門醫院院長請他報名該獎項,他有點擔心,因為他曾在100年得過「第21屆醫療奉獻獎」,是「全國性」的獎項,但此次報名「衛福部」舉辦的獎項,若沒得獎,豈不「漏氣」?不過,院內同仁也開玩笑說,林仁鑫只要把資歷填上去,「評審委員看了哪敢讓你槓龜」。
今年57歲的林仁鑫,出生在烈嶼鄉,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也是金門第3屆的醫保生,目前是金門醫院內科醫師,主要看診肝膽腸胃科。民國72年,林仁鑫從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後,便回到金門行醫,當時金門的醫院叫「金門衛生院」,戰地政務解除後變成「金門縣立醫院」,當時縣長李炷烽請林仁鑫來當縣立醫院的院長,也是末代金門縣立醫院院長,目標就是推動改制成「衛生署立醫院」,以增加金門醫療資源。直至94年10月1日,「金門縣立醫院」改制成「衛生署立醫院」,林仁鑫就任副院長。
民國92年,台灣SARS爆發時,金門醫院出現第1個疑似病例,隔天就有4位醫師遞辭呈,而且醫師早就搭第一班飛機回台灣。當時林仁鑫擔任金門縣立醫院的院長,他沒有落跑,站在第一線,領導抗SARS、避免院內感染,使醫院平安度過難關。
101年5月,林仁鑫「所佔職缺」因故調至台北醫院,當時妻子和孩子都在台北生活的林仁鑫,原有機會回到台北服務,就此與家人同住,但他到台北醫院報到後,卻立刻申請借調回金門,繼續回金門服務。林仁鑫說,他當時的想法是,金門能看腸胃科的醫師,包括自己總共只有2個,且許多金門年長的患者都已經習慣看他的診,甚至有鄉親聽說他要離開「擔心到睡不著」;林仁鑫說,「同一個醫師擺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價值」,自己如果調去台北,一家醫院有好幾個腸胃科醫師,少了「被需要」的感覺,但如果留在金門,全金門就只有2個腸胃科醫師,「顯得很有價值」。因此,當時林仁鑫便捨棄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選擇再回到金門繼續行醫。
大約2年後,因台灣衛生署醫界人事調動,把林仁鑫佔在台北醫院的缺,調至台中豐原醫院,當時林仁鑫覺得無所謂,「反正只要能在金門行醫,佔哪家醫院的缺都沒關係」,於是他的「職缺」便從台北醫院調至台中豐原醫院。
今年5月,林仁鑫借調期滿4年,由於公務員一輩子借調期只有4年,期滿就必須「歸建原單位」,但此時林仁鑫所佔職缺在台中豐原醫院,要歸建的話,他就必須到豐原醫院服務,但台中人生地不熟,且豐原醫院又有6個腸胃科醫師,林仁鑫考慮後,還是想要留在長期服務、同時也是自己的故鄉│金門。
然而,由於林仁鑫醫師職等已是「師1級」,但全金門醫院「師1級」只有3個缺額,包括1個院長和2個副院長,都已額滿,沒有多餘空缺能夠讓他「佔缺」,因此林仁鑫毅然決然,放棄「師1級」這個90%公職醫師一輩子也佔不到的職缺,自願「降級」佔金門醫院「師2級」的職缺,如此便可「順理成章」一直留在金門服務,也不必再擔心在外地佔缺期滿的問題。依照醫師職等,從「師1級」降至「師2級」,大約等同是公務員從「簡任」降至「薦任」,降了一個大級,林仁鑫自己評估,降級後每年所領薪水約減少數十萬元。
身為虔誠基督徒的林仁鑫,引用基督徒的格言說,「多了也不會有餘,少了也不會不足」,他說,「錢,夠用就好」。林仁鑫坦承,當初要決定降級留在金門,心裡也是經過一番掙扎,考慮著要不要回台灣和家人待在一起,幸好自己的老婆也支持他留在金門,且孩子也都出社會獨立,因此最後他還是決定留在金門,目前在金門醫院看診時間為禮拜二至五的早上,每個禮拜五下午他便搭機回台北與老婆相聚,笑稱自己是「假日夫妻」。
之所以選擇留在金門,林仁鑫說,因為金門是「自己的家鄉」,服務的是「自己的鄉親」,他說,自己很多病人,是看他的診「連看兩三代」,從爺爺看到爸爸再看到孫子,都是來找他看診,許多病人是一走進診間,他就叫得出名字,還知道他的病史,對金門許多鄉親來說,林仁鑫根本是專屬的「家庭醫生」,甚至有病人說,我們全家都給林醫師看,「看到林醫師就放心了」。
林仁鑫說,很多病人,其實習慣看同一個醫生,雖然台灣醫生會來金門支援,但往往來幾個月就回台灣,或者1個月來看診1次,無法讓病患建立起信任度和安全感;林仁鑫認為,自己身為一個資深腸胃科醫師,如果去了台灣服務,對金門而言是個極大的損失,金門本來就是醫療弱勢,禁不起再缺少一個醫師,應該是要多多從台灣「輸入」醫師幫忙才對,怎麼還有能耐「輸出」醫師到台灣?
林仁鑫也感嘆,過去金門有部分醫保生,畢業後選擇不回金門服務,或者是回來金門服務幾年後,又回台灣開業,他坦言,對於這些小學弟的選擇,感到有些痛心,因為當時金門「真的很需要醫生」,早期金門醫生缺乏,希望趕快補齊多一點醫生人數,送出去的醫保生,佔了1個缺,但卻沒有回金門服務,那何不把機會讓給其他願意回金門服務的人?林仁鑫直言,等於金門因為這樣損失7年的時間,要再培養一個「願意回來金門」的醫生,又要再花7年,這些損失並非金錢可以衡量。因此,林仁鑫勉勵後進金門的醫保生們,「要去需要你的地方,不要只想去自己喜歡去的地方」。
在金門行醫超過30年,林仁鑫一路從金門醫院的小醫師到科主任、到副院長、院長,一路走來,對於金門醫療的看法,他認為,金門醫院始終背負著一個「原罪」,因為以前金門醫院是小醫院,在民眾心中種下對於金門醫院「信心不足」的種子,而且根深蒂固,時至今日,仍然時常要求轉診到台灣,但其實到台灣,也不見得能看到「比在金門醫院更好」的醫生;此外,林仁鑫指出,部分「非醫療性因素」轉診原因,是因長者在台灣的子女,也對金門醫療沒有信心,往往父母親在金門醫院檢查出某些症狀,子女們不放心,還是再把父母接到台灣的醫院,再做一次相同的檢查,得到相同的檢查結果,其實也是醫療資源的浪費。
林仁鑫說,金門醫療這幾年真的是不一樣,醫院新大樓也蓋起來,也購入各種高檔的醫療儀器,以及許多醫師人力,已經可以應付許多疑難雜症;他強調,金門的醫療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和「台灣很多地方」比起來都不會輸。林仁鑫認為,「在地醫療」很重要,尤其是急重症,以往要盡快送到台灣去,現在可以直接在金門處理,爭取黃金時間,譬如心肌梗塞,現在在金門可以馬上送進心導管室處理。林仁鑫表示,金門的醫療,還是必須靠大家來「建立信心」。
本次獲得「資深典範醫師獎」,林仁鑫謙虛地說,人生不用太貪心,如果一輩子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功德圓滿。他說,自己一輩子執業都奉獻給金門,從調到台北,再借調回金門,借調期滿,那就自願降級留在金門,甚至林仁鑫也說,未來退休後,他還是會留在金門,到學弟開業的診所看診,繼續為金門鄉親服務,林仁鑫直言,除非老到不能行醫,不然會繼續在金門行醫下去,「直到不能看診為止」。他說,上帝讓他這輩子誕生在金門,從一個農家子弟,培養成資深的醫師,他心存感激,將一輩子回報給金門這塊土地。
新聞來源:金門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