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市場的發展與沒落

IMG_2571.jpg

作者: 羅傑耀。國立金門高中。高三10班

指導老師: 陳香君老師

 

DSCF1313.jpg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東林市場在我的記憶裡似乎沒有改變過,陪伴媽媽上市場買菜以來,市場的街道及攤販都是熟悉的樣子,使得我好奇地想要了解市場有過的榮景?如何又成為現在的情況?

二、研究目的:

(一)東林市場從商業繁盛的聚落,一直到面臨國家政策的改變,逐漸式微的現象,試圖探索不同時期的街道,受到政策轉變之發展面貌。

(二)從東林市場的產業類型,看出地區產業的發展。

三、研究方法:

(一)尋找文獻資料:從金門縣誌、烈嶼鄉誌、文獻資料以及相關書籍,尋找東林市場的相關敘述。

(二)實地口頭訪談:試圖建構出聚落過去的興起過程及熱鬧情景,而這些軍需產業的出現又如何對居民的生活產生影響。


                               表一、受訪者資料

表一.jpg

 

IMG_0673.jpg

貳●正文

一、東林市場的形成

《增修烈嶼鄉誌》中提及在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烈嶼地區駐軍顯著增加,為了提供1萬多軍人採購食物及日常用品,於是李漢秋鄉長於1963 年籌建「東林市場」,現在我運用統計、文獻及訪談,期望建構當時的熱鬧情景以及簡述現今概況。

    金門-一個位處中國東南方的小島,因為地理位置的坐落,使其成為戰地前哨站,也造就了金門特殊的地域性文化。在十萬大軍的年代,眾多的軍人市街在各個鄉鎮村莊陸續出現,龐大駐軍為金門的經濟開創了另一番面貌。烈嶼鄉東林聚落,早期戰地政務時期為烈嶼師師部所在地,大量軍人的進駐使這個地方出現了烈嶼鄉的第一條街道-東林老街。

    烈嶼鄉居民在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前大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政府在1954年遷台派駐軍隊後,才有商業活動。1963年李漢秋鄉長為了因應來到地區的1萬多名軍人日常生活所需著,手規劃籌建市場,以交通便利的東林市集舊址,由虎軍部隊於6月興建完工、縣長王玉白提字,東林市場成為烈嶼鄉唯一的市場。市場規劃為「L型」的一層樓店面,中間是露天的攤位,1964年興建東林街連結東林市場及中正台,形成東林市集。


圖一.jpg

圖一、東林市場

(一)東林市場以供應地方蔬菜、肉品、漁貨為主

烈嶼地區初期商業型態以供應國軍生活需求為主,尤以販賣當地蔬菜、豬肉、雞肉、漁貨為最大宗。早期軍隊派採購車到東林市場門口,後來由商販用汽
油三輪車送至伙房,當時全島聚集在此的攤販約有近92個攤位(訪談時方姓雜貨店老闆娘稱大約雞販8攤、菜販60攤、肉販12攤、雜貨8家、熱食4家),提供國軍各項食品採購。

(二)東林老街提供勞務及服務

《金門縣志》記載東林街在1964 年時有145 間店。東林街現稱東林老街原本是一條巷弄,為原東林巷弄拓寬、民間三合院後牆拆除改成店面而成,是烈嶼鄉的第一條街道。它由東林市場連結至中正台,提供服務性及勞務性商店,例如:澡堂、小吃、理髮及洗衣服等勞務性小本生意;技術性方面如照相、刻印、鐘錶修等。

    查閱《走入東林》提及東林是烈嶼的重要聚落,是烈嶼的首善之區,街道上店家林立,商業活動熱絡,是烈嶼鄉的主要商業活動區,早年熱鬧繁榮情景曾贏得「小西門町」之美譽,每日由於東林市場及東林老街的建立,使得東林由原本的農業村莊轉變成最熱鬧的商業中心。

二、居民、地區產業與軍人連動

(一)改善居民生活

    在戰地政務時期軍人是金門經濟消費的主要對象,軍人及居民不得隨意進出烈嶼鄉,所以軍人就必需在當地消費,另駐軍遍佈全島,地區居民在家裡就能以經營小店維生,改善居民生活。

    東林市場都要準備一萬多軍人的食品,菜都是一車一車的載到市場,當時軍人的伙食費並不多,且雞、豬是居民養的,肉類較少,但是漁獲非常的多,經營將近50年的林姓漁販說:「每天羅厝漁港、青岐漁港的漁民捕到的漁獲都必需供應市場所需,那時候有固定商家會購買,賣不完的再載到大金門賣給漁販。以前沒有冰箱時,都是用碎冰保鮮,魚、蝦、蟹都很多,不論抓多少都要趕快賣掉。」

    居民有些經營零售業,所銷售的物品大都為軍人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衣服、運動鞋、襪子、盥洗用品等;餐飲業以小吃為主,例如湯圓、挫冰、魯肉飯、豬腳飯;蔡姓老闆娘敘述:「當時東林市場有『三怪』,包括賣湯圓的婆婆、賣豬腳麵線的阿公、還有賣廣東粥的,在當時是東林生意最好的店,一個人只能買一碗,不能多買,不怕煮的賣不掉,是每天賣到缺貨,當時的店家每到傍晚就趕快關上門,不讓其他客人上門,因為太累了,做不完,每天都是這樣…」可見當時東林市場的盛況。

 

(二)居民人口成長

           表二、民國14年至81年烈嶼鄉人口統計表

       表二.jpg

                                     資料來源:《增修烈嶼鄉誌 社會篇》

    1956 年中央於金門、馬祖地區分別設置戰地政務委員會,實施軍政一元化的軍官體制,金門始進入戰地政務時期,1992年金門、馬祖戰地政務終止,實驗長達三十六年餘。

    上述金門縣政府對烈嶼鄉人口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在1956年至1966年間人口成長二成,因為當時戰地政務的烈嶼師一萬多名駐軍駐留在烈嶼鄉,為地區居民帶來經濟生機及生活上的改善,讓原本的移出地的僑鄉成為人口正成長的鄉鎮。

    據洪姓老闆說:「現在東林這個村莊是雜姓的,以前東林市場及東林街的攤販都是來自四面八方,也有來自大金門的到這裡來做生意,久了就在這買房、買地,落地生根了。」又說:「在民國50年、60年沒人要做公務人員,因當時做一天的生意所收的錢都比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多。」

(三)地區產業發展

1、商業發展

    早期烈嶼鄉居民大都是農業生活,直到國軍駐軍金門後,才開始有商業活動,在東林市場完成時,商販是來自全島各地,將各地民間的蔬菜、雞肉、豬肉帶至市場販賣,也帶動了當地農業、畜牧業的發展。

    據洪姓老闆口述:「因在軍管時期且船舶較少,烈嶼鄉對外交通相當不便,以前是搖船載人及貨物,小舢舨從沙灘接舶到大船,每星期只到一次貨物。」可見當時不僅物資缺乏,且聯外交相當不利於商業發展。

2、農業發展

    烈嶼地區主要農作物有高梁、小麥、花生、芋頭、甘藷、玉米,在東林市場成立後,菜販將自己栽種及鄰里的一起帶至市場販賣;飼養的雞、鴨及豬是農家的副業,除了自給自足還能賣給商販。為了每天供應大量的蔬菜,早期商販都用人力將貨物載到市場販售,後來才用汽油三輪車載貨。

3、漁業發展

    因烈嶼鄉四面環海,臨海居民大都從事捕漁的事業,漁夫捕魚回來後將漁貨帶至市場交由漁販銷售,民國50年至70年漁船約有50艘,是漁獲最佳的時間,足夠供給島上的駐軍及居民。

4、食品加工業發展

    食品加工是農業的副產品,有番仔餅、麵線、貢糖、桶餅等,以前都是家庭加工型態,是軍人返台必帶的伴手禮,現在為了發展觀光業,以工廠的型態大量生產食品。

5、其他產業發展

    東林街商店為了因應軍隊的需求,陸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產業,尤以民國五十九年電力供應後百業俱興,例如照相、刻印、鐘錶修、冰廠、汽水廠等技術性的產業,供應地區居民及駐軍的生活所需。

圖二.jpg
圖二、東林與周邊營區圖

 

圖三.jpg

圖三、東林市場圖


三、現在的東林市場

    國民政府1992年(民國81)宣佈解除戒嚴後,烈嶼地區軍隊陸續縮編,往日東林市場及東林街的榮景已不復存在,現在的東林商店已經關了九成之多,近五十年來靠駐軍維持家計及經濟發展的時代,在歷史上劃下句點。


(一)商業逐漸沒落

    東林市場由五十年前的百家爭鳴到現在僅剩下不到二十家,據方姓老闆娘說:「現在菜販僅剩下6攤、雞販2家、漁販1家、肉販7家、雜貨3家、熱食1家, 以前過年時一天就賣好幾百斤的菜,現在一天賣一二十斤,以前我的雜貨店有三十幾個主顧客,現在僅剩下一個,唉…」

(二)人口逐漸外流

    當地區居民生計減少時,便會往外謀求發展,這是烈嶼地區長期現象,以往東林市場及街道人多、生意好、熱鬧、繁華,即使在與中國大陸單打雙不打期間,那時晚上打宣傳彈時生意照做,現在烈嶼駐軍不到二千人,居民沒有生計,只能往外發展,紛紛遷居台灣。

 

IMG_0675.jpg

 

參●結論

    藉由實地訪問,查閱文獻資料,對於這片鄉土有更深的認識,原來以前的東林市場是如此的繁榮,而現在的情景卻是門可羅雀,這其中的發展歷程與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聯,將影響東林市場演變的因素整理如下:

一、政治制度:

(一)1963 年李漢秋鄉長籌建「東林市場」,建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烈嶼鄉帶來一片榮景,居民生計可以說是靠駐軍維持家計及發展。

(二)國民政府民國八十一年宣佈解除戒嚴後,駐軍持續減少,嚴重影響市場的消費數量,使得東林市場逐漸沒落。

(三)現今商業沒落,人口外流,雖然開放觀光客到金門旅遊,但仍然無法比擬往年榮景。

二、產業結構的演變

(一)農業:從水稻種植到目前以高梁、小麥、花生、芋頭、甘藷、玉米為主。

(二)漁業:過去漁具設備差,民國五十年到七十年間經過政府輔導下引進新技術,是烈嶼漁業最輝煌的時期,現今因為與大陸漁民競爭而逐漸沒落。

(三)商業:從生活到觀光特產,從傳統的食品加工業到食品企業的成立。

(四)開放觀光業發展,創造商業新契機。

    經過這次的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居民在面對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在艱困的生活中重現活力,展現互相幫忙、刻苦耐勞的精神,造就不同凡響的歷史。雖然在市場沒落後,仍有居民留在當地不忍離去,因為這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果。我也在訪問當中體會到在地居民的熱情,充滿親切感,對於這片鄉土有更多的了解與情感。

肆●引註資料

1.金門縣志(1968)。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金門縣:金門縣政府發行。

2.走入東林(2011)。林清渠(總編輯)。金門縣烈嶼鄉:金門縣東林社區發展協會。

3.增修烈嶼鄉誌(2011)。呂允在總編纂。金門縣烈嶼鄉:烈嶼鄉公所。

4.走入東林   http://www.jhes.km.edu.tw/20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