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在歷史的場景中
1964-12-18 蔣經國巡視湖井頭時的留影。
烈嶼鄉,為金門縣的離島鄉,在國共軍事對峙中以戰地聞名。五十多年來在兩岸對峙交戰時期,烈嶼在戰略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也留下不少珍貴的影像。
這裡只整理出一小部分"國家文化資料庫"內與烈嶼有關的影像,並對照目前的現況圖照,讓大家對照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烈嶼。(老照片都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民國41年6月15日由時任師長張定國將軍題字興建的湖井頭播音站內的升旗台。
1964-12-18 蔣經國巡視小金門。
早期大膽島上無碼頭設施。
現在的大膽碼頭和早期真是差很大。
蔣經國巡視金門大膽防務
大膽島升旗台上的國旗在對戰時期是砲轟的焦點。
蔣經國總統不同時期在大膽升旗台留下身影
蔣經國總統不同時期在大膽升旗台留下身影
1997-01-01 大膽島上康樂所。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元月由海鵬部隊改建為"生明廳"
最早時期的大膽播音站
民國五十五年時的大膽播音站
現在的播音站內已空無一物
蔣經國巡視金門大膽防務
蔣經國巡視金門大膽防務時,在俞大維所提的官兵俱樂部前與官兵合影
這裡也曾經是"大膽特約茶室"
最早時期二膽並無設置碼頭
現在的二膽碼頭
1978-04-03 二擔島上英雄堡:[決心時時可死,作戰步步求生],這是戍守二擔島[又名二膽島]官兵的信念。1950.07.26共軍以為只要攻取大、二膽,金門就可垂手所得,進而可以達到其[血洗台灣]的妄想。
現在的二膽島碼頭,"二担島"及"英雄堡"已經不見。
獅嶼位於小金門西北方,與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相距一千公尺,在六離島中面積最小,僅0.007平方公里,因此,在民國四十九年改名之前,名為鼠嶼。
1989-03-31 獅嶼猶如停泊在金廈之間水域的無敵戰艦。
現在的獅嶼全景
東碇島,距離金門縣烈嶼鄉南方27公里處,面積0.016平方公里。與金門縣大部份島嶼距中國廈門市較近不同的是,東碇島離漳州市較近。
現在的東碇島
猛虎嶼的舊名為虎仔嶼,金門縣志即稱以形似名,為舟渡赴廈門所必經,直到1960年改為今名,面積僅零點零二五平方公里。
1989-04-04 中央日報典藏
蔣經國巡視猛虎嶼防務
復興嶼,原名覆鼎嶼,位於烈嶼的南方,面積為0.05平方公里。目前尚有駐軍。
1976-10-07 蔣經國巡視金門復興嶼防務
復興嶼碼頭
1967-08-03 蔣經國登上復興嶼巡視防務
1976-10-07 蔣經國巡視金門復興嶼防務攝於復興嶼上復興廳前
貴山原名龜山,後來由部隊更名為貴山。此據點編號是L-019,目前尚有駐軍。
1980-09-21 蔣經國巡視貴山據點
上林將軍廟前濕地,此處是L-022據點。
L-022據點前方小島是檳榔嶼。
九宮碼頭位置在烈嶼煙墩山腳下的海濱后垵仔,是烈嶼主要的出入門戶。民國51年,九宮碼頭由當時駐守烈嶼的虎軍部隊陸軍第19師駐防烈嶼期間,民國50年5月~民國52年10月所興建。早期只是一簡易碼頭,國65年,由海鵬部隊於駐金期間(民國65年6月27日至同年10月30日),增建修建候船室一座。再將原有碼頭擴建向前50公尺,使赴大金門之軍民不受潮汐之影響。
最早的交通船是人力的小船,上下船還得借助一塊木板。
以上兩張照片是同一時間的。
LCM機械登陸鐵質小艇,此型艇為鐵質小艇,需4名人員操作,可裝載34頓物資或80名武裝人員;隸屬於海軍海灘總隊第二大隊的LCM2257擔任各種機械車輛物資等運駁的角色,有時也運送人員往來金烈水道。全船長約17.1M、寬4.3M、航速9節。
1980-09-21 蔣經國於九宮碼頭登艇離小金門。
國光戲院位於烈嶼龍蟠山下烈嶼文康中心旁也近東林村。民國51年春節,國防部部長俞大維蒞臨防區巡視,見文康中心場地陳設簡陋,電影院以木麻黃樹幹為樑柱,茅草為頂為牆,土磚為座椅。俞部長目睹茅屋電影院委實簡陋, 遂允撥專款重建。
蔣經國與官兵於國光戲院前合影
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台,國軍於湖井頭西側高地築碉堡、開壕溝、加強軍事防禦。湖井頭西側高地,北扼獅嶼海面,南守湖井頭至龜山沿岸,形勢險要。
八二三炮戰後,國軍又在緊連碉堡處增建播音站,裝置30只大型擴音器,肩負心戰喊話任務,及空飄文宣品與海漂民生物質的基地。目前播音站已閒置不再使用。
1980-09-21 蔣經國巡視防務
蔣經國巡視防務
九宮坑道又稱四維坑道,位於烈嶼東南方羅厝與九宮之間,為一雙丁字型的水道,坑道總長790公尺(含括四個出海口、五座運補碼頭),比翟山坑道大一倍之多,民國五十年開挖作為人員、物資運補用。民國87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規劃整理,於90年12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位於九宮坑道口旁,原為九宮醫院所在地,101年金門國家公園將坑道整修為遊客中心,以取代原本位於坑道上方的遊客中心,
66年初 經國先生巡視烈嶼醫院。該址曾為軍方烈嶼醫院所在,但一般慣稱「九宮醫院」,民國76年停止使用後搬遷至黃埔分校。
虎踞樓位於龍骨山旁.後來龍骨山被國軍改名龍蟠山.民國51年由烈嶼駐軍虎軍部隊(當時番號十九師)在其旁建樓.經當時陸軍總司令劉安祺上將命名''虎踞樓''.取其龍蟠虎踞之意!
參加暑期訓練金門戰地工作幹部隊的大專青年於七月三十日到小金門訪問最前哨國軍戍守的島嶼。參加金門戰地工作幹部隊的全體人員在小金門虎踞樓前合影。中央社記者袁順卿攝52年7月31日
「金三碼頭」,完工日期是五十四年(1965年)三月,比一般遊客進出的九宮碼頭開口還要早兩個月,是由當時的陸軍34師開鑿完成,所以落款為「長城部隊」。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軍方手中接管小金門四維坑道,斥資積極進行整建工程,預定在年底開放觀光,為金門增添戰役紀念史蹟景點,並見證兩岸軍事對峙緊張年代國軍堅苦卓絕保衛國家安全的精神。中央社記者倪國炎攝八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烈女廟位於青岐村郊龜山山麓,堪稱是烈嶼鄉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原稱貞烈祠,重建後則以「烈女廟」正名。民國四十三年夏,由廈門漂來一具女屍我方海防駐軍劉君發現,將之妥為安葬。事後該女托夢劉戰士,言其遭遇,告知其姓王名玉蘭,廈門人,年十七,家境清寒,六月九日午間至海濱拾蚵,遇數名匪軍調戲侮弄,而王女抵死不從,致使匪軍獸行難以得逞,而惱羞成怒,將其投人大海而遭溺斃。鄉人聞言,感動萬分,便於民國45年集資建廟,稱為烈女廟。
1980-09-21 蔣經國巡視烈嶼時順道參訪烈女廟。
中共於八十六年七月日一日收回香港後,立即在金門外島對岸的廈門白石砲台塑立大型「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統戰標語,顯示加快對台澎金馬的統戰步調。
圖為︰由小金門湖井頭拍攝的中共統戰標語,紅色大字清晰可見,引起觀光客好奇。中央社記者倪國炎攝86年7月6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