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消失的村落

前園頭

       據(馬巷廳志)記載,烈嶼最早在唐時即有馬寨設置及零星移民散居。至於目前村落之開發,則可溯自宋末時,大陸東南沿海居民因避戰亂而遠來開墾,而後陸續再由福建一帶和大金門遠來定居。另一方面島上亦有氏族派分而形成新的村落。如此的演變歷程,一些村落不斷繁衍擴展,一些村落則持續衰退,最後終至消失。

 

烈嶼鄉的自然環境 

   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14.851平方公里,山巒多分布於東北方,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狹而平緩,呈「彪顧猛虎」之勢,再加上扼制閩海,屏障台澎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中葉村落分佈圖

      根據洪曉聰先生「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所述, 十八世紀中葉至1954年之間消失的村落,依縣志上的記載計有:報塘、後山、前園.剌園、下寮、下林、高厝等;

 

烈嶼清中葉前消失的村落

    經訪談得知的有:漲頭、上湖井頭.上南塘、前前埔等;另消失時期不確定的有:上吳、何莊、蔡厝、甲厝、衍厝等。顯示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下,經由內在的自然衰退和外在的天災、戰亂、海盜侵擾等因素相互影響下,眾多村落逐漸消失。其中有因行政區別調整,使得村名消失,下林及高厝兩村在1935年之前,尚為一獨立村落,後因行政區劃調整,加以地緣鄰近關係,遂併入上林村 (上林、下林、高厝),但實際上,這兩村村中尚有祖厝、村廟,仍維持著傳統村落的基本形態。

 

烈嶼保--金門志

       "臺灣文獻叢刊金門志/卷二 分域略/都圖"紀載:烈嶼屬二十都下之烈嶼保。計三十三鄉:後頭、下寮、羅厝、湖下、青岐、埔頭、林邊、高厝、西吳、中墩、後山、上林、庵上、報塘、西路、西宅、後井、南塘、楊厝、湖井、前園、東坑、前埔、下田、後宅、剌園、下林、上庫、庵下、東林、黃厝、西方、西倉口。全鄉總人口數為一千二百三十三戶;男四千九百二十五丁,女三千一百零八口。

      上圖中,紅色標記為目前已消失的地名,計有下寮、後山、報塘、前園、剌園。另高厝併入上庫,下林併入上林,湖井改為湖井頭,西倉口更名雙口。後井、後頭、後宅則改成后宅、井、頭。

 

村落分佈圖

烈嶼26自然村 

   目前烈嶼鄉行政區域編設為林湖、黃埔、西口、上林、上岐等五個行政村,轄有:西路、西宅、東林、湖下、羅厝、青岐、上庫、楊厝、上林、中墩、南塘、后井、前埔、湖井頭、東坑、雙口、下田、西吳、西方、后宅、黃厝、埔頭、庵頂、庵下、后頭、林邊二十六個自然村。現有登記戶籍人口約為一萬一千餘人,常住人口約4~5千人。

 

烈嶼消失的村落

     就目前可考資料,從明初至現在,消失的村落計有上吳、何莊、蔡厝、甲厝、衍厝、漲頭、上湖井頭.上南塘、前前埔、下寮、後山、報塘、前園、剌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