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醫療品質端看政府態度
2011/7/5 作者林仁鑫
林仁鑫
烈嶼鄉雙口人
金門醫院副院長
台北醫學院醫學士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內科專科醫師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
離島醫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因為人口數較少,幾乎都在10萬以下,所以不會有財團法人或私人醫院設立,端賴公立醫院來執行政府的醫療政策,保障基本生命人權。而國內五大公立醫療體系,包括退輔會榮民醫院系統、國防部的軍醫系統、教育部的醫學院附屬醫院系統、行政院衛生署的署醫系統,以及稀少的縣市立醫院系統,分別擔負起偏遠離島的醫療服務任務。而從目前實際情況統計,各公立醫療體系之中,大部份是署立醫院深入偏遠離島設立醫院,為政府架起防疫和醫療保健的網絡。
民眾普遍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那就是捷運站在我家附近,能與超市、學校、文化中心、大醫院等做鄰居最好。但是,高壓電鐵塔和變電箱、垃圾轉運站、殯儀館、屠宰場等離我家越遠越好。因此,由於離島均無大醫院設立,有些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轉到醫學中心,所以,所有離島居民都會喊出「有健保,無醫療」或是「平平繳交健保費,卻當健保二等公民」等,甚至「拒繳健保費,抗議不公平」。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拒繳過。
離島居民應該要有一個體認。想一想為什麼國家音樂廳設在台北市,而不是台東市?為什麼台北市有捷運系統,而雲林縣沒有?為什麼金門縣政府和縣議會要設在金城鎮,而不設在烈嶼鄉?為什麼肯德基、麥當勞不來金門開店,但是台北市卻到處都有?為什麼台北市有好幾家醫學中心,但是金門只有一家地區醫院?千百個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人口數的關係。金門鄉親應該記憶猶新,民國84年左右全國知名的海霸王在金城開店,239元圍爐吃到飽。起初生意鼎盛,排隊進場,但是不出三年就收了。為什麼?因為剛開始大家覺得新鮮,搶著去嚐鮮。 但是大家不可能每個禮拜都會去,也不一定每個月都會去,漸漸消費人次與日遽減,就無法維持,營運不下去了。做生意的店可以不來金門開店,來開店的因為無法維持可以收了不做。但是,醫院可以像商店一樣收攤不做嗎?
署立醫院概分為都會型、城鄉型和離島型。其中都會型最好經營,但也最具競爭壓力;離島型最難經營,也最沒有競爭壓力(因為根本沒人想來開醫院賠錢)。在都會型醫院公務補助僅佔其總收入的一小部份,如署立基隆醫院佔5%,但離島型醫院因人口數少無法創造業績,公務補助款將會佔醫院總收入的大部份,如署金佔15%。因此推演可知道,中央政府不可能在金門設立一家醫學中心或區域級的署立金門醫院,署金的組織編制永遠只是地區醫院層級,人員不多,公務預算也少。因此,若想讓地區醫院具有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本領,地方政府就得在經費上投入加碼,增聘所需要的專科醫師和添購各項儀器到本院服務金門鄉親,這是不爭的道理,也是事實現況。不過,天下仍然有些事是有錢也辦不到的。例如有議員說要投入2億元來聘用名醫來金門駐診,煞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想法。其實,就算金門支付神經外科醫師在台灣兩倍的薪水,但是該名醫來金門一年只有個位數的手術可以開,他一定會感到自廢武功,不如他在台灣每年可醫治數百位病患比較有成就感。
針對醫師的來源,其實金門縣政府早在民國63年即有首批公費醫師保送到北醫,高醫的醫學系就讀,長期培養本土醫師的計劃。目前署金僅剩下9位本土醫師留在醫院服務(包括2位牙科醫師與1位甫返鄉的女醫師)。此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對金門縣政府致力於長期培養金門公費醫師,儲備本土醫事人員的計劃,本人深表贊同。不過,由於每年薦送太多應屆畢業生去念醫學系,以至於水平向下取,導致不少醫學生第一年即被退學,造成當事人和縣政府形象上的傷害,值得衛生局省思目前每年薦送人數太多是否有「揠苗助長,苗反枯」的惡果出現。
醫療的主角是醫師,醫師數量和醫師品質都是提升醫療的重要關鍵。離島由於生活條件不如台灣本島,醫師羅致先天上比較困難。如果不能在薪資上給予比本島更優渥的待遇,恐難吸引台籍醫師,甚至在薪資減少之時,原本在署金服務的醫師也會接踵離開金門。李沃士縣長有鑑於署金近數月以來醫師獎勵金銳減導致多科醫師紛紛離職返台,影響金門民眾就醫權益甚鉅,特別在6月17日下午率多位議員及衛生局長蒞院座談,瞭解癥結所在,並承諾給予計畫性支持,亦獲在場議員認同。本人認為,中央有責任在金門設立醫院,以照顧國民健康,但礙於人口少,只能提供地區醫院水平的C餐。如果地方政府有能力加碼提升到A餐,讓金門鄉親得到更妥善的照顧,署金當然配合提升。縣政府有付出,使套餐升級,獲得好處的是全體金門鄉親。醫院就如同廚師,用加碼的金額去購買優質的食材,加上精湛的烹飪技術,把A餐呈現供金門鄉親享用,這個道理,再淺顯易懂不過了。
誠如議員所言,金門人是不是一直在做一個「有錢的窮人」?是要吞下中央政府所能提供的C餐,或是給金門鄉親享用A餐,端看地方政府對金門醫療的態度。俗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所付出,才能有所要求,並且兩者之間應符合比例原則,是亙古不移的道理。
本文轉載自金門日報
提昇金門醫療品質非有中央政策奧援不可
2011-07-04
發文單位:金門日報社
行政院衛生署署立金門醫院副院長林仁鑫,日前以「金門醫療,缺醫不可」為題投稿本報言論廣場,並以附題說明寫在署金總體檢之後。或許正是金門鄉親關切之議題,頓時引起熱烈討論,從而產生共鳴,咸表林君人若其文,誠實無欺,心繫家鄉,情鍾鄉親。
全文大約二千四百個字,著墨跨越三個時期,從戰地政務縣轄之金門縣衛生院、金門縣立醫院、以迄改制蛻變,正式成為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這段漫長歲月林君親身經歷,有感而寫句句真實,但期社會大眾真實了解署立金門醫院目前現況,僅就醫院組織位階而言,其間係經各方長期奮鬥爭取,始得與台灣各縣市平起平坐,並駕齊驅,且為縣庫節省不少經費支出,轉而挹注從事地方建設,得來誠然非易,值得大家珍惜。
如果要說金門醫院換湯不換藥,品質不如往昔甚至更糟,平實而論,此說或許只是個人情緒發洩,不無失之公允,例如地區國軍醫院奉命精簡裁撤,頓時醫事人力銳減,署立金門醫院因而必須撐起軍民醫療服務大樑,在醫事人力與經費未能隨之增加之下,責任義務反而加重,凡此有關「醫療問題」,則與組織不健全,醫事人力不足,行政支援照顧不週具有關聯。
更由於全民衛生保健知識與日俱進,優質醫療需求日益殷切,當民眾對於現有醫療品質滿足信心降低,怨嘆也就油然而生,金門鄉親不滿何以繳納同樣健保費,卻又得不到如同台灣大型醫院提供之醫療品質?與其祇說「應可理解」,不如中央政策奧援支持,促使金門「醫療困境」早日得到解決。
再說,茲此科技日新月異,提昇醫療品質,維護全民身心健康,已然成為政府施政總目標,豈容「親民、便民、愛民、利民」工作推拖延宕。尤以醫療品質之優劣,諸事攸關社會大眾健康與生命。何況醫師與平民百姓,關係最為親近密切,舉凡患者住進病房,則與醫護人員如同家人一般,應該相互信任照顧。不幸有病求醫,或因意外必須急救,習見患者及其週遭至親好友,莫不期待醫師能似神仙,馬上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刀起傷癒,妙手回春 。對此林仁鑫副院長直言:金門醫療品質,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是非如外界人云亦云,比擬台省縣市署立醫院毫不遜色,苟有資淺經驗不足之個人感受,醫院必須設法改善,不斷充實優質醫事人力,然而彼此建立互信非常重要。
再說台金之間汪洋遙隔,兩地人員往還,交通本有不便,兼受天候影響,對於急重傷病患者後送就醫作業,每有難與天爭之憾,離島不比台灣,遇到天公不作美,患者只好聽天由命,因而至盼衛生署藉由此次深入總體檢,列為優先改善項目,採取應急作為,從寬編列年度補助經費,鼓勵優質醫事人才來金服務。
儘管署金醫療團隊,上自院長歐天元,下至一般人員,人人知道生命可貴,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祇是醫師學能也有限度,並非個個是華陀,與其批評著急,不如群策群力,和衷共濟,大家設法,一齊努力,謀生改變醫療環境。須知長期以來,幸有內科副院長林仁鑫、外科副院長李錫鑫、各科主任陳根雄、陳義榮、王漢志、董文雅、傅仰賢等術德兼修縣籍資深良醫不離不棄,無怨無悔承擔著「醫病也醫人」之重責大任。試想倘有骨幹醫師萌生倦勤之意,對於金門醫療體系造成之影響多大?換言之,縣籍醫師,包括縣籍自行在外開設診所者都是根本,動不得,少不得,倘若有朝一日縣籍醫師流失,到時就如大廈主體建築樑柱崩裂,將有危及整體安全之虞,因而不怕「醫療問題」出現,但怕不能「面對問題」、「就事論事」,以偏概全,以訛傳訛,打擊士氣,影響服務志願。
經過連番熱烈探討,但見各方對於金門醫療意向並不盡相同,然而求好心切動機並無二致,再從最近縣長李沃士親自邀約各方會師,為金門醫療把脈,乃至深入基層傾聽民眾心聲,證諸金門醫療與服務品質,確有再求精進使之更好之空間,現況不改善,將是縣政團隊與鄉親永遠之痛苦。
爰特藉此建言,金門醫療大樓施工順利,應可依照進度如期完成,施政美意,鄉親振奮,惟以大樓落成並不代表地區醫療品質升等,孰是應將充實軟體部分視為當務之急,此期間胥賴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劍及履及,針對金門地區未來所需優質醫事、醫技與醫護人力、器材之增加詳作評估規劃作成政策,俾能結合地區各方資源力量,澈底予以解決,促使大樓落成一切順遂到位展開服務,實現「醫師動,患者不動」之醫療理想目標諾言,但也在此有請鄉親給予縣政團隊加油,也給署金團隊鼓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