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上林村「番仔樓」
「番仔樓」,係金門民間對西式洋樓之統稱。
金門古早生活艱困,民居以傳統之三合院磚瓦房為主,唯有在南洋經商發達者,返鄉採用西洋式之建築,蓋棟較為特殊的小洋房,因而稱為「番仔樓」。
上林「番仔樓」,係林屏先生在新加坡經營航運致富後,於民國二十五年,匯回建築經費五千銀圓,延聘金門內洋村林姓師傅,及內地有名建築工匠,歷時兩年完成,構建出一「四合院」式、中西合璧的「番仔樓」。
「番仔樓」在建築時,採用上等碩大的福州杉、泉州的白石素材、石馬的紅磚料,以及由新加坡進口的日本瓷磚等,一磚一瓦都轉經船運,到達建地後再經雕鑿加工使用。
來自日本的磁磚
「番仔樓」之特色在於山牆與鏡面之美、門柱石雕之精緻,壁堵瓷磚圖案甚為豐富,有十數種之多,尤其是罌粟花圖案、五塊拼圖式瓷磚為國內之僅見。
山牆線條之流暢柔美,古老的「西河衍派」堂號、中國的花卉雕塑與圖案,配以西洋的天使、老鷹、獅子等聖經圖騰,不但不見衝突,反而顯得協調和諧。
牆壁採用洗蚵殼泥彩、窗櫺上的精緻雕飾、老鷹守護造型,都極富變化,細工處處可見;尤其樓梯之雙進雙出匯合式設計,動線流暢,頗具巧思。
此屋距今已近七十年,埈工時適逢抗日戰起,主人未及進住,即被偽鹽警佔用,至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據守金門,樓被佔為軍事指揮所;民國四十年推行一村一校時,遂被改成「上林國民小學」,四十六年小學遷離,又轉變成為上林村辦公處兼民防指揮部。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樓下成為村民避難所,因目標顯著,為中共砲兵鎖定,於九月十日夜晚發砲轟擊,霎時煙硝瀰漫、磚石與彈片齊飛,婦孺一片哀嚎,所幸無人傷亡,但樓房之前陽台中彈兩發,二樓屋角中彈一發,樓已殘破呈半毁狀態。
至民國六十七年金門戰地政務解除,才允許屋主無償收回,「番仔樓」歷經戰爭的洗禮,遍體彈痕斑斑,風雨歲月的浸蝕使其失去光彩,雖經多次局部整修,也只能保存往昔的部份風貌。
從庭院的設計與規劃可見主人的巧思
番仔樓主人的民俗文物收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