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田野植物系列-46 鱧腸
學名:Eclipta prostrata
科名:菊科(Compositae)鱧腸屬(Eclipta)
別名:旱蓮草、田烏仔草、蓮子草、墨菜、墨草、墨頭草、墨煙草、墨旱蓮、墨汁草、白旱蓮、豬牙草、猢猻頭、蓮草、白田烏草、田烏菜、田烏草、田烏仔草、烏田烏草、金陵草、白花草、白花蟛蜞菊。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匍匐性,高約 10~60 公分,葉對生,披針形,全身披著短短的剛毛。莖部分枝很多,摸起來粗粗的,著生在泥土上的莖,還會長出根來。如果把一段莖葉折斷,折斷的部位變得黑黑的,因此又稱為『墨菜』。
鱧腸在分類學上屬於菊科植物,小小的一朵小白花,其實是由許多小花所組成的頭狀花序,仔細觀察這些小花可以發現,小花又可以分為兩大群,分別是外圍像花瓣的舌狀花,以及在中央的管狀花,這些小花聚集在一起,構成我們看起來像是一朵花的頭狀花。頭花生於莖頂及腋生分枝頂端,中央部分白色帶淡黃或淡綠色,舌狀花兩列,白色。
鱧腸的舌狀花為雌性花,末端分兩叉或呈平截狀,結成的瘦果為黑色扁四稜形;而中央的管狀花為兩性花,末端4裂,結的果實也是黑棕色的瘦果,但卻是成三稜形的。
一般而言,菊科植物的種子,多半長著冠毛,喜愛隨著風兒去旅行,但是鱧腸的黑色瘦果卻沒有冠毛,卻喜歡跟著水流飄游各地,再找個好地方落地生根。鱧腸於唐本草始著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鱧,烏魚也,其腸亦烏。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蔡是也。細實頗如蓮房狀,故得蓮名。」臺灣民間習稱田烏草、烏田烏,因此草習生田園而得「田」字,汁墨色而得「烏」字合其諸名。鱧腸自古民間即知以內服或外洗可有烏髮鬚的功效
它是一種救荒的野菜,其嫩葉及幼苗都可以炒來吃,只是有點粗糙與苦味,必須先以開水燙軟並添加佐料之後才能變佳餚。 在中藥方面,它性寒、味甘酸,能補腎陰、止血痢、又能烏鬚髮、固齒牙,是一種滋養性收斂劑。
鱧腸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因此在家外的牆腳邊、冷氣孔下、排水溝旁,我們常可發現到它們的族群。只要水分充足,鱧腸會向上生長,若在水分較不充裕之處,它將會以匍匐方式生長,如果有空,不妨停下腳步,找一找看,欣賞一下它們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