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潮間帶生物 系列58 粗肋織紋螺
學名:Nassarius nodiferus (Powys, 1835)
分類: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織紋螺科(Nassariidae) 織紋螺屬(Nassarius)
別名:節織紋螺、織紋螺
貝殼呈長卵圓形,殼質堅硬,螺塔顯著,螺層肩部相當明顯。殼表灰橄欖色,每一螺層中央有一條白色螺紋。殼面具有光滑而發達的縱肋,而且縱肋粗大。
殼口卵圓形,內黃白色,也常可見螺帶;外唇有厚薄,內緣有時具齒狀突起。前水管溝短而寬。肉體為白色或淡黃色,具角質口蓋。
主要的習性在有積水的泥濘地、或沙地上覓食,覓食時伸出長長的腹足,在泥濘地上以有機碎屑,或其他生物的屍體為主。
我們曾發現織紋螺在吞食與牠同大的蟹類的屍體,可見得牠的肉食性很強。又因食性很雜,常是螺類食物中毒的主角。
廈門沿海盛產劇毒織紋螺
中國新聞 2010/06/15
【大紀元訊】近期,正值吃海鮮的季節,但是海鮮中毒是最致命的,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就有可能致人喪命。若自己不懂得辨別,建議不要購買食用螺類產品。
據介紹,織紋螺(Nassariidae),俗稱麥螺、白螺或者甲錐螺,其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螺體細長,成熟個體的體長在1~2cm左右。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肉體為淡黃色。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瞭解到,由於廈門地處沿海地區,盛產織紋螺。織紋螺種類繁多不易辨別,若自己不懂得辨別,建議不要購買食用螺類產品,誤食織紋螺後,如發生口唇麻木等類似神經系統症狀的,須立即到醫院就診。目前織紋螺體內的毒素,還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
織紋螺中毒原因初探
WWW.SFNCC.ORG.CN © 2005-7-4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
張農1 劉海新1 阮學余2 王小平3 王奇欣4 吳成業1
1福建省水產研究所 2霞浦縣海洋與漁業局 3福安縣水技站 4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摘要:對引起2004年福建省食物中毒的織紋螺進行毒素的毒力測定、毒素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引起食物中毒的織紋螺,其毒素含量均已超標;高效液相色譜的結果顯示,織紋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
關鍵字:織紋螺;食物中毒;毒素
織紋螺(Nassariidae),俗稱麥螺、白螺或者甲錐螺,屬軟體動物肉食螺類,廣泛分佈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熟個體的體長在1~2cm左右。由於其味道鮮美,沿海居民普遍有食用織紋螺的習慣。據不完全統計,僅福建莆田的涵江水產批發市場,在夏秋旺季每天都有數噸的織紋螺銷往全省各地。
近年來福建省織紋螺中毒事件明顯增多。2002年5月初,福建省的甯德、羅源、莆田和廈門等縣市先後發生食物中毒事件,[1][2]50多人出現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四肢乏力等症狀,其中3人不治身亡。衛生防疫部門通過動物試驗確認中毒原因是食用了有毒的織紋螺。2004年6月初,福建省仙游、福安兩地再次發生13人食用織紋螺中毒事件,所幸中毒人員經及時治療全部康復出院,未釀成更大災難。我們以2004年的這兩次中毒事件為契機,在第一時間趕往出事地點進行調查,探尋有毒織紋螺的毒力以及中毒的原因,具體情況及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中毒情況
1. 1仙遊縣中毒情況 2004年6月1日,福建仙遊縣有4人因食用織紋螺先後產生臉部、口舌及四肢麻木,步態不穩,頭暈嘔吐等中毒症狀,經當地醫院及時救治全部痊癒,無死亡病例。
1. 2福安縣中毒情況 2004年6月1日,福建福安縣有11人同時進食織紋螺,其中9人食後產生前述中毒症狀,經當地醫院及時救治全部痊癒,也無死亡病例。
2. 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仙遊樣品為引起中毒的織紋螺同批次,市場銷售剩餘的樣品;福安無中毒的剩餘樣品,實驗所用樣品為中毒病人所食的同一海區採集的織紋螺樣品。
2.2測定方法
2.2.1織紋螺毒素毒力的測定 毒力的測定採用生物法,按照日本厚生省頒佈的《食品衛生檢查指標》中的河豚毒素檢驗的方法來測定。實驗動物為昆明種小白鼠,30分鐘殺死一隻體重為20克的小白鼠的毒素的量定義為1MU,限量標準採用河豚魚毒素的限量標準10MU/g。
2.2.2織紋螺毒素定性分析 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分析。液相色譜:Waters公司制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柱,Discovery C-18 (4.6 x 250mm);流速:0.8ml/min;流動相:10mM正庚烷次磺酸鈉、2%乙腈、60mM磷酸銨緩衝液(pH5.0);螢光化反應(柱後衍生)混合液:4M氫氧化鈉;流速:0.8ml/min;反應溫度,110℃;螢光檢測器波長,激發波長384nm,發射波長505nm。
3.結果和討論
3. 1織紋螺毒素的毒力 仙游和福安樣品的毒力分別為65MU/g和230MU/g,均高於食用限量標準,分別為標準限量的6.5倍和23倍。仙遊的織紋螺樣品屬弱毒(10~100MU/g),一般人食用幾百克才會出現中毒症狀,福安的織紋螺樣品屬強毒(100~1000MU/g),一般人食用幾十克上述織紋螺就會產生明顯的中毒症狀。
3.2織紋螺毒素的定性分析 將仙游、福安的樣品與河豚毒素標準品進行液相色譜比對,在保留時間6.4分鐘處有一個吸收峰,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織紋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是因為首先在河豚魚體內分離出來才得以命名,其實它在貝類、蟹類、章魚、蠑螈等生物體內都有分佈。河豚毒素的中毒症狀與麻痹性毒素中毒症狀極為相似,目前國內普遍認為織紋螺毒化的原因是攝食了有毒的藻類,因此也認為織紋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麻痹性貝類毒素,[3][4]甚至認為織紋螺毒素和赤潮有關。[2]只有三亞市衛生防疫站的陳人強等通過顯色反應的定性實驗推斷織紋螺毒素為河豚毒素,[5][6]我們的液相色譜實驗結果也從另一方面很好地證明了陳人強等人的觀點。
3.3有毒織紋螺種類的鑒定 經本研究所有關專家鑒定,仙遊縣所採集到的織紋螺為紅帶織紋螺(N. succinctus),福安縣所採集到的織紋螺為光織紋螺(N. dorsatus),二者同為織紋螺屬,但種類不相同。主要特徵是紅帶織紋螺在近殼頂數螺層均刻有明顯的縱肋紋,體螺層有2-3條紅褐色色帶,生活在潮下帶;光織紋螺體形較大,螺紋細而不明顯,殼面較光滑,主要也是在潮下帶活動。 根據筆者從近兩年的監測結果發現,有毒織紋螺與其種類也有相當大的關係:生長在潮間帶海區的西格織紋螺(N. siquijorensis)很少發現有毒樣品,而主要生活在潮下帶的紅帶織紋螺和光織紋螺的有毒幾率相對較高。 4. 防範措施
到目前為止,河豚毒素沒有特效的解救藥物,主要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中毒,只有採用普通中毒的一些急救方法,包括催吐、洗胃、導瀉、利尿等等來促進毒素的排泄,防止發生呼吸肌、心肌麻痹而引起死亡。
織紋螺中毒的發生有很強的季節性,各文獻所報導的織紋螺中毒事件常見於每年的4至8月,這與織紋螺的生活習性有很大關係。每年天氣轉暖後,織紋螺開始活躍,採捕數量也同時劇增,而天氣轉涼之後織紋螺就不容易捕獲,冬天市場上就很難見到織紋螺的身影。
貝類能通過食物鏈將周圍環境的毒素、重金屬等蓄積,並且通過外觀無法直接區別有毒織紋螺與無毒織紋螺,因此只有通過加強監測,準確及時地發現織紋螺的毒情,落實綜合預防措施,才能減少由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發生。福建省從2003年以來每年的4月開始,由福建省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承擔全省範圍內的織紋螺毒素監控,發現毒素超標時立即發佈禁食通告,在一定程度上對織紋螺中毒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2004年開始,織紋螺的中毒現象出現往內地蔓延的趨勢。據CCTV《生活》欄目的報導,2004年7月13日,銀川市發生了55人食用織紋螺中毒,其中1人死亡的事件。我國沿海省份由於歷史上多有織紋螺中毒事件發生,因此對其防範意識較強,而內陸各省在這方面的預防工作略顯不足,加上有些商人對織紋螺毒素的認識不夠,以至於內陸深處的銀川市也發生了如此大規模的織紋螺中毒事件。因此,預防織紋螺食物中毒的工作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普及,才能有效地抑制類似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金樂君等。福建省織紋螺食物中毒的調查與分析。海峽預防醫學雜誌,2002,8(6):64-65。
[2]劉少娟等。毒素污染的紅帶織紋螺小鼠毒力檢測。海峽預防醫學雜誌,2003,9(2):46。
[3]蔣賢根等。5起織紋螺引起的麻痹性貝類中毒的調查及分析。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00,12(1):53-54。
[4]黃曙光。一起織紋螺引起麻痹性貝類中毒的調查及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03,10(1):85-86。
[5]陳人強等。一起織紋螺食物中毒的調查報告。中國食品衛生雜誌,1995,7(3):58。
[6] 陳人強等。食用織紋螺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調查分析。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01,11(2):25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