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潮間帶生物 系列8大駝石鱉

大駝石鱉_10.jpg 

綱名:多板綱(Polyplacophora)

目名: 新石鱉目(Neoloricata)

科名: 石鱉科(Chitonidae)

屬名: 駝石鱉屬(Liolophura )

 

大駝石鱉_05.jpg 

      潮水退下去以後,仔細在海濱岩石上搜索,常常可以遇到一種很特殊的貝類,它們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這就是一種原始類型的貝類,名字叫做石鱉。

大駝石鱉_06.jpg 

  別的貝類身體外面不是有一個就是有兩個貝殼,而在石鱉的身體背面,卻生長著覆瓦狀排列的、由八個石灰質殼片形成的一組貝殼。在這些貝殼的周圍,外套膜的表面還生有許多小鱗片、小針骨、角質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像是一個全身披甲的武士,別的動物很難去侵犯它。

大駝石鱉_09.jpg 

  石鱉的頭和腳都掩蓋在貝殼的下面。它的頭上沒有觸角,也沒有眼睛,只是在腹面有一個相當大的嘴,它就用這個嘴吃東西。嘴裏面有齒舌,這是很多貝類所特有的器官。齒舌是一個長形的幾丁質的帶子,上面生長著一排一排的小齒。石鱉在岩石上慢慢的爬行,從嘴裏伸出齒舌刮取石面上的小型海藻做食料。

大駝石鱉_07.jpg 

  石鱉的腳很肥大,大致為橢圓形,腹面很平,用以附著在岩石表面或在岩石上爬行,它爬行的速度很慢,多半在夜間才行動。如果有足夠的食物供應,它們可以在一個定點停留很長時期。有人曾觀察察一種石鱉的活動情況,在九個月當中它活動的範圍不超過0.5平方公尺

大駝石鱉_03.jpg 

  如果想把它採下來,必須出其不意,如果觸撞了它,它有了準備,要採下就此較困難了。有時候甚至把它的身體弄破了,也拿不下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石鱉腳的肌肉一收縮,能使腳的腹面與岩石之間形成一個真空的腔,並且還能分泌粘著物,這樣就緊緊地粘著在岩石上了。

大駝石鱉_02.jpg 

  石鱉腳周圍的外套腔中,可以看到一圈環生的羽狀鰓。水流從石鱉身體前端兩側的入水孔流入進水腔,然後由進水腔經過鰓流向出水腔,最後從身體後面的出水孔流至體外。如此迴圈不已,石鱉便利用通過鰓的海水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及迴圈作用。

大駝石鱉_08.jpg 

  石鱉的頭部沒有眼睛。那麼,它的眼睛長在什麼地方呢?說來很奇怪,它的眼睛是長在身體背部的貝殼上面的。為什麼別的動物眼睛都長在頭上而石鱉卻長在背上呢?因為石鱉的頭是蓋在貝殼的下面,只有貝殼露在外面,能接觸到光線,所以眼睛也只有長在這部分才管用。這是生物身體構造跟環境條件統一的一個例子。石鱉的眼睛非常多,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貝殼上,以前邊的殼片上為最多。這種眼睛很小,直徑約0.060.07毫米,不能看到物體。有的種類的眼睛,只能感覺到海水的振動或擾亂。有的種類眼中雖有角膜、晶體、色素層、網膜等結構,但也只能夠感光。

大駝石鱉_04.jpg 

  石鱉是怎樣繁殖的呢?原來它們也有雄體和雌體之分,只不過是不大容易區分罷了。但是到了繁殖季節,生殖腺成熟的時候,從生殖腺,甚至足都和鰓的顏色便可以清楚地辨別它的雌雄了。雄的一般是淡-,雌的是綠色。石鱉雖然是雌雄異體的,但是都不經過交尾。精子、卵子成熟後都排在體外,在體外受精。有的種類卵子分散地產在海水裏,或固著在岩石、海藻、珊瑚等上面,或自由地在海水中漂浮;有的種類卵子產生時膠著在一起形成一個長索狀的卵帶;也有的種類把卵產在母體的鰓葉間孵化。卵子的大小平均約150—250微米。受精卵發育成小的幼蟲,幼蟲身上長著一圈纖毛,它可借著纖毛的運動在海水裏游泳,這個幼蟲是軟體動物發育期間都經過的—個階段,叫做擔輪幼蟲或陀螺幼蟲階段,擔輪幼蟲逐漸發育,便長出貝殼,成為小石鱉,落到水底,附著在岩石或海藻上,慢慢長大成為成體,又可以開始繁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