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田野植物系列-118  艾草

菊科-艾草_01.jpg  

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 艾屬(Artemisia)

別名:艾、祈艾、艾蒿、艾絨、生艾、白艾、白蒿、五月艾、端五艾、野艾蒿、灸草、餅草、艾蒿、家艾、醫草

 

菊科-艾草_04.jpg

    五月又名蒲月。但金門本地並不產菖蒲,因而端午節這一天大清早,每戶人家均要在各門、窗上插榕樹和艾草,稱為「掛青」,以求避邪。艾草與榕樹枝都具有祛邪避毒功能。艾草的根部曬乾之後更是民間常用藥材,據說只要和上老母雞燉湯喝,就有去風寒療效。插榕樹枝則會「青龍龍」。使家中每位成員都是精神抖擻。活像生龍活虎般。


菊科-艾草_06.jpg

 菊科-艾草_11.jpg   

艾草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株高 30~60 公分,植株具濃烈香氣;主根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


菊科-艾草_12.jpg

菊科-艾草_07.jpg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上部微帶紅色,縱稜明顯,分枝多,開展或稍開展,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


菊科-艾草_10.jpg

菊科-艾草_09.jpg

    葉上面初時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絨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分裂或近於大頭羽狀深裂;通常第一回全裂或深裂,每側裂片 3~4 枚,裂片橢圓形,上半部裂片大,基部裂片漸小;第二回為深或淺裂齒或為粗鋸齒,或基生葉不分裂,有時中軸有狹翅,具短葉柄,花期葉均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為大頭羽狀深裂,每側裂片 3~4 枚,裂片橢圓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不再分裂或有 1~2 枚深或淺裂齒,邊不反捲或微反捲,近無柄,具小型假托葉;上部葉羽狀全裂,每側裂片 2~3 枚;苞片葉 3 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菊科-艾草_08.jpg

菊科-艾草_02.jpg

    頭狀花序卵形、長卵形或寬卵形,多數,具短梗及小苞葉,直立,花後斜展或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複總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4 層,外層總苞片略小,背面初時微被灰白色絨毛,後漸脫落無毛,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背面近無毛,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 4~8 朵,花冠狹管狀,檐部紫紅色,具 2~3 裂齒,外面具小腺點,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兩性花 8~12 朵,花冠管狀,外面具小腺點,檐部紫色;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略比花冠長,先端 2 叉,花後反捲,叉端扁,扇形,並有睫毛。花期 7~10 月。


菊科-艾草_03.jpg

瘦果長橢圓形,無冠毛。果期 8~10 月。

 

    艾草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