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田野植物系列-12  鈕仔茄

鈕仔茄_10.jpg 

學名:Solanum indicum Linn.

科名:茄科(Solanaceae)

別名:柳仔茄、刺柑仔、刺鈕茄、天茄子、紫花茄、五宅茄、金鈕頭、金吊鈕、金鈕刺、刺茄、刺天茄、黃面仔、黃水茄、小顛茄、苦果、狗肺花。

 

鈕仔茄_06.jpg 

    本植物為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可達2公尺,全株密生分枝具柄的星狀絨毛,並生有基部寬扁的淡黃色彎形皮刺,刺長約0.5公分。葉片卵形,長5~11公分,寬2~8公分,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截形,兩面密生褐色星狀絨毛,主脈有刺,全緣或深裂為羽狀或波狀,具柄。聚繖花序,長3~6公分,花梗長約1.5公分,花期約在春、秋兩季。花萼杯狀,5裂。花冠輻狀,白色或藍紫色,直徑約2公分,深5裂。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至橙黃色,直徑約1~1.5公分,宿存萼向外反折,有針刺。

 

鈕仔茄_04.jpg  

    鈕仔茄於金門海濱至山野路旁、斜坡可見,其花形花色和葉子都與茄子類似,但漿果與「破布仔」一樣小,所以稱為「鈕仔」茄或金鈕頭,因開紫色花,又叫做紫花茄,全株有刺,別名刺天茄、刺仔茄、刺鈕茄,高可達1公尺多,漿果圓球形,成熟後呈橘紅色。鈕仔茄樹型美觀,具有層次感,而且開花結果時滿樹紫花、綠果和成熟的橘紅果實相間,整體色彩繁複,可當盆栽觀賞,並為家庭備用藥草之一。

 

鈕仔茄_03.jpg

鈕仔茄_07.jpg

鈕仔茄_08.jpg

鈕仔茄_09.jpg

鈕仔茄_10.jpg 

    藥用以根為主,能袪瘀、除濕,民間用於治療肝硬化、肝炎、腫瘤、淋巴炎、扁桃腺炎、喉炎、感冒、發燒、頭痛、目赤腫痛、牙痛、風濕痺痛、腹痛、疳積、瀉痢、跌打傷痛等。在臺灣青草藥市場常與黃水茄混用,雖功效相當,但鈕仔茄似乎較佳。鈕仔茄與黃水茄的市售品之區別,鈕仔茄的刺很多,而且殘留的果實多而小;黃水茄基本上沒有刺或很少,殘留果實少而大。

 

鈕仔茄_02.jpg

白花鈕仔茄

鈕仔茄_05.jpg  

白花鈕仔茄

 


 

[化學成分]

果含生物鹼、黃酮苷、酚類、氨基酸及有機酸。生物鹼有龍葵鹼(solanine)0.2%和澳洲茄胺(solasadine)等。另含薯蕷皂苷元(diosgenin)。葉含龍葵鹼0.02%。莖含澳洲茄胺、薯蕷皂苷元等,含量遠較果實為少。根含龍葵鹼0.02%

 

[藥理作用]

1.  抗休克作用:

澳洲茄胺有考的松樣作用,降低血管通過性及透明酸酶的活性,對動物的過敏性、燒傷性,組織胺性休克有某些保護作用,還能增加小鼠胰島素休克的存活率,並能促進抗體的形成。

2.  對血糖的影響:

澳洲茄胺與龍葵鹼對大鼠可升高血糖,對切除腎上腺後則可致低血糖死亡。可見對血糖的影響與腎上腺有關,抑制外周葡萄的利用,是升高血糖的原理之一。

3. 其他作用;

澳洲茄胺對心髒有興奮作用,龍葵鹼則為抑制作用;兩者對平滑肌皆為興奮。澳洲茄胺小量能增強動物(大鼠、兔)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大量則增強抑制過程,它還能降低血液凝固性。

4. 毒性作用:

種子、果實及果皮,毒性較大,如誤服或過量服用,可致口乾渴,吞咽困難,體溫升高;皮膚乾燥發紅,瞳孔擴大,心率先快後慢,神志錯亂;甚至昏迷,呼吸循環抑制以致衰竭死亡。


[性味功能]

苦,寒。有毒。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散瘀消腫。

[主治]

用於扁桃腺炎,咽喉炎,淋巴結炎,腦漏鼻淵,頭風頭痛,咽痛牙痛,胃病,痄腮,跌打損傷,風濕痺痛。

[用法用量]

36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附方]

1. 根及全草均可入藥,多用於瘡瘍腫毒,風濕痺痛。

2. 治眼翳:以根75,燉雞蛋服。

3. 解毒消腫:鈕仔茄與狗頭芙蓉合用。

4. 治感冒:鈕仔茄,紅水柳,土菸頭,三腳破,五色草各40,半酒水煎服。

 

[附注]

1. 本品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口乾、口渴、吞咽困難、體溫升高、皮膚乾燥發紅、瞳孔擴大、視力模糊等中毒症狀,重者可出現呼吸、循環抑制,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2. 本品在台灣草藥市場()常與黃水茄混用,功效相當,鈕仔茄的刺很多,而且殘留的果實多而小;黃水茄基本上沒有刺或很少,殘留果實少而大。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雲南中藥誌》

3. 《台灣植物藥材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章魚 的頭像
    章魚

    烈嶼觀察筆記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