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潮間帶生物資源 文昌魚

nEO_IMG_白氏文昌魚 Branchiostoma belcheri.jpg  

學名:Branchiostoma sp.

分類:脊索動物門 Chordata、頭索綱 Leptocardii、文昌魚目 Amphixiformes、文昌魚科 Branchiostomidae、文昌魚屬 Branchiostoma

文昌魚 Branchiostoma_3.jpg

    文昌魚是一種珍貴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地球的演化歷史相當的長,早在距今五億多年前的寒武紀的地層中就可以發現此一類生物的化石存在(Chen et al., 1999)。雖然此一生物的現存物種不多,但卻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帶和熱帶海域。漫長的演化歷史並未造成這一類生物的形態外觀上有所明顯變化,其終生保有脊索動物門(Chordata)的三大特徵,分別是:背神經管、脊索、和咽裂。 

形態觀察:

文昌魚 Branchiostoma_5.jpg  

   體長3~5cm,外表看起來像魚類。身體半透明。同脊椎動物一樣,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具有呈條帶狀的肌節。然而,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由骨骼所保護,而是由許多柱狀細胞所在組成的具有韌性的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被稱為脊索(notochord)。文昌魚的脊索和脊椎動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進入頭部,故文昌魚所屬的亞門被稱作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其中「cephalo-」在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與頭部相連」。文昌魚於頭部被稱為腦室的神經索部份比較粗大,但並不是腦部。並文昌魚嘴的前端長有口笠觸手(oral cirri),起到感覺器官和過濾進入口中的海水的作用。文昌魚擁有血管系統,但沒有心臟,血液由一部份血管的脈動帶動。

 

文昌魚 Branchiostoma_7.jpg

文昌魚成體棲息於熱帶到溫帶間淺海域之砂質底,平時將身體埋在砂中,僅露出頭部,並不善於游泳,只有在受驚嚇時才會離開砂中,以體側肌肉輪替收縮的方式像鰻一般地游動。

文昌魚 Branchiostoma_6.jpg

文昌魚為濾食者,其攝食方式是藉由前端口鬚的纖毛運動以帶動水流,將周圍的微小有機物過濾進入口中。

文昌魚 Branchiostoma_4.jpg

文昌魚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偶有雌雄同體之特例,產卵期多在春夏兩季,於日落時產卵,目前發現許多種類的個體能在生殖季中重複進行產卵(Stokes and Holland, 1996)。

文昌魚型態.jpg  

背鰭基室:位於背鰭基部排列成一列的透明小室,形狀大小不規則,但多為方形至橢圓形,於身體兩端會逐漸變小,沒有輔助游泳的功能。
腹鰭基室位於腹鰭基部排列成一列的透明小室,外型與背鰭相似,但數量較少,並非每一種文昌魚都有,亦無輔助游泳的功能。
肌節:位於身體兩側,最多可達 75 個分節排列之肌肉構造,每個肌節皆呈V 字形,尖端朝前,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及光澤,可分別以圍鰓腔孔(腹孔)及肛門的位置為界線,分隔成三部分(腹孔前+腹孔至肛門+肛門後),但漂浮文昌魚屬因為圍鰓腔並無封閉,所以僅能分隔成兩部分(肛門前+肛門後)。
口鬚:位於身體前端腹面,由一軟骨延伸出 30 到 40 根絲狀構造,相互呈指狀交叉,有過濾食物之功能,有些種類的口鬚上有小突起,具感覺功能。
生殖腺:沿著圍鰓腔壁分節排列之卵巢或精巢,成熟之文昌魚個體具有 20個以上的生殖腺,呈團狀,其大小會隨著個體的成熟而增加,在側殖文昌魚屬中,生殖腺僅位於右側,鰓口文昌魚屬則兩側都有,成熟的卵或精子會破生殖腺壁再經由圍鰓腔孔排出體外。
腹褶:位於腹部的一對縱走皮褶,從口部延伸至圍鰓腔孔。
鰭褶:包圍在背鰭室、腹鰭室與尾巴外部之皮褶,彼此癒合成一片。
尾突:脊索往後延伸突出,且其上無肌節之包附,即尾部特別細長,此特徵被認為是子孫獨有形質(autapomorphic character-state)。 


 

 金門海域中所棲息的鰓口文昌魚屬物種有二種,分別是白氏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和日本文昌魚(Branchiostoma japonicus)。兩種文昌魚可藉由外部形態在吻鰭、尾鰭、和前臀鰭腔室的不同作區分。

白氏文昌魚 Branchiostoma belcheri-2.jpg 

白氏文昌魚 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 1847)

白氏文昌魚-吻.jpg

1. 吻鰭圓鈍

白氏文昌魚-臀.jpg
2. 臀鰭腔室小且密

白氏文昌魚-尾.jpg
3. 尾鰭平緩


 

日本文昌魚 Branchiostoma japonicus-T.jpg 

日本文昌魚 Branchiostoma japonicum (Willey, 1897)

日本文昌魚-吻.jpg
1. 吻鰭尖長

日本文昌魚-臀.jpg
2. 臀鰭前腔室大且疏

日本文昌魚-尾.jpg  
3. 尾鰭陡峭


文昌魚名稱的來歷

關於文昌魚名稱的來歷,至少流傳著4 種說法。一說在1000 多年前的唐代貞元年間(西元785~805 年),廣東潮州一帶鱷魚成災,韓愈(西元768~824)奉命赴粵殺鱷,一條受傷鱷魚逃到廈門,後來死亡而生蛆,逐漸變為文昌魚。因此,文昌魚又名「鱷魚蟲」。據說廈門附近的長方形小島鱷魚嶼,即由此而得名。

二說宋代(西元960~1279 年)朱熹(1130~1200)到廈門用「朱筆」殺死鱷魚後,沙中出現很多文昌魚,也暗示文昌魚由鱷魚變化而來。

三說明代(1368~1644 年)末年鄭成功(1624~1662)率海軍來到廈門,士兵把吃剩的米飯倒到海裡,遂漂浮起很多文昌魚,於是他們捕其食之。因此,文昌魚又被稱為「米魚」。

四說文昌魚是「文昌帝君」賜給他的信徒的禮物。此外,廈門及其附近地區的人還稱文昌魚為「扁擔魚」和「銀槍魚」。文昌魚得名「扁擔魚」是因為其兩頭尖中央寬,形似扁擔,而得名「銀槍魚」則是因為它看起來很像銀色的槍頭。現在,文昌魚已成為通用的中文名。文昌魚的「文昌」二字很可能源於「銀槍」的諧音,後來又與「文昌帝君」聯繫起來,變得富有神話色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