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砲戰下的烈嶼

 93.jpg  

      1954年9月3日清晨開始,中共從廈門地區向大、小金門及大膽島展開猛烈砲擊,估計在最初5小時內打了6千發砲彈,至次日凌晨停火,以後幾天中共持續對金門發射零星砲火。在徵求美方同意後,於7日開始連續出動海、空軍對廈門附近中共砲兵基地與海軍艦艇結集區實行報復性攻擊。22日中共突然增強對金門的砲火,我方於次日集中火力向大嶝、蓮河、廈門中共砲兵陣地進行摧毀性射擊,之後雙方砲火轉趨零星,是為九三砲戰。此砲戰為1954至1955年間的第一次臺海危機的序幕。

 


cls_043.jpg  陳水炎先生:
    在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的「九三砲戰」,大約在砲戰前半年,就有在大陸的敵後工作人員,傳回情報顯示,中共就要砲擊金門,當時金門也已開始進入備戰狀態。
    烈嶼首先調整行政區,為便利指揮作戰,就地形地域的方便性,重新做行政區劃分,就將其八個行政村,縮減為五個,以便作戰管制。
    在民防組織上,改村長為中隊長,每一中隊管轄有二個分隊,每中隊約為四十至五十人,民防隊員已先納入管制,每天出公差勤務,加強工事戰備。

cls_005.jpg  洪水爐先生:
    在砲戰前部隊已動用民防隊員,開闢許多不同種類的壕溝,有的小小淺淺為安裝電線用的電線溝,有的一個人深度為交通用的交通溝,還有的是為防禦敵人用的大戰壕。
    戰壕的寬度非常寬,溝底再架鐵絲網,而在每個村莊的四周,到處都架著鐵絲網包圍起來,好像要與敵人進行登陸作戰,要讓敵軍不容易入侵成功。
    可是到處架著鐵絲網阻隔開,老百姓要由這個家到那個家去,都非常的不方便,而且還要接受盤問,好像老百姓都有嫌疑。
    砲戰當時,因為烈嶼無醫院的設備,受傷人數甚多,當時大金門模範街有家開業醫生館,我由洪水木先生帶往去看診,但因為「亞典醫院」傷患太多,以致無法住院,在上林林文川先生的幫助下,在南門找到安居處,再等待去就醫。



cls_030.jpg  林馬居先生:
    自國軍撤守金門後,對岸共軍就時常對著烈嶼島零星砲擊,只是當時的野戰山砲口徑小,射程不會太遠,只能打到距離雙方較近的地方。
    所以烈嶼西北海岸的村莊,因為最接近廈門島,如東坑、雙口、中墩、上林等,因為最容易被砲擊到,這時就有人趕緊疏散撤離,逃難到距離比較遠的地方,當時砲彈還打不到的村莊去投靠親戚。
    烈嶼就那麼點大的地方,能逃到那裡,但還是有人恐慌的先逃到西方、東林等村莊去躲避,以為可以安穩了,想不到幾天後砲彈又追著打來,就得繼續再跑到更遠的湖下、羅厝、后頭去。
    到後來,聽說這些地方砲彈都可打得到,還是回家就地設法,趕緊開挖洞穴來躲砲彈比較實際些。

cls_038.jpg  洪朝根先生:
    「九三砲戰」老百姓聽到砲聲來了,第一反應就趕快跑回家,鑽進床舖底下躲避,金門的古老「眠床」,木材結構都很結實,砲彈打到屋頂就已爆炸開花,再往下貫穿已經是沒有多少力道了。
    「眠床」底下也就成為最安全的庇護所,這時就有人發明把棉被泡水浸濕,再覆蓋在床舖上,據說經用水打濕後的棉被,砲彈都無法貫穿過去,也常聽說有房屋被砲彈打垮下來,人好端端從床舖底下爬出來,一切安然無恙。



cls_027.jpg  林水德先生:
    砲擊時砲聲是聲隆隆不停,家家戶戶都把門窗關得緊緊,偶而想探頭向外看個究竟,一陣陣閃爍的強烈火光,嚇得渾身顫抖,又趕快往回躲。
    當時百姓缺乏軍事常識,躲砲彈就像現在小孩子在玩躲貓貓,好像只要人家看不到自己就行;就有人利用村旁的廢棄「屎穴」加蓋,有的用房屋垮掉的木材堆上一袋袋海蚵殼,有的用「八仙桌」堆上厚厚的高粱桿,也有在長板凳上堆置高粱粒來防彈躲人,真是無奇不有。
    後來村公所通知,要大家趕快挖防空洞,這時就趕快在屋旁邊,選較高的地方挖防空洞,挖出一個個像佛龕那樣大小,躲一個人連屁股都遮不住的土洞。

cls_033.jpg  林喜樂先生:
    「九三」是中國對日八年抗戰勝利紀念日,也是軍人節,是日發生激烈的砲戰,國民黨宣稱是已經佔據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想剽竊國民黨對日抗戰勝利的果實,而挑起的砲戰。
    其實在九三砲戰前,時時都有零星的砲擊,打的都是野戰山砲,大家都叫它為「過山砲」。可是經過九三砲戰幾天以後,中共野戰山砲的口徑是越來越大,砲彈的威力比以前強大無比,打得也更遠,原來在以前砲彈打不到的地方,現在砲彈幾乎可涵蓋整個烈嶼地區,讓人想躲都無法躲。
    大家也在猜測,是中共庫存老舊的小砲彈已經打完,出清了存貨,現在已換上新的大砲上場,而且也不再做盲目濫射,這時候中共的定點射擊,才讓人感到更為可怕。


cls_022.jpg  呂天進先生:
    烈嶼對岸廈門島的何厝、前埔村、虎仔山一帶的砲兵陣地,只要火光一閃,幾秒鐘後砲彈就到,看到火光就要趕快躲,等聽到轟隆隆的砲聲時,想要躲已經來不及,砲彈速度之快,已今非昔比。
    砲戰前原先住在民房的軍人,經過砲擊過後都已趕快撤離,疏散進入到山上陣地,當發現砲彈的厲害後,原來比較簡陋的碉堡,怕也承受不了砲轟,就得趕快深挖洞穴,加強構築工事,以減低砲擊的損失,所以那時的軍人天天都在挖土洞。

cls_027.jpg 林水德先生:
    「九三砲戰」時,廈門島沿岸的砲陣地對我軍威脅最大,當時國軍的飛機從台灣飛來,型號好像叫「軍刀機」,只看到有時是兩個螺旋漿,有時是三個螺旋漿的戰鬥轟炸機,為制壓與摧毀敵人陣地,時常在天候良好的日子裡,出動到廈門對岸去轟炸。
    空軍的戰鬥機採三機一隊,做前三角形飛行,飛越烈嶼的上空時,還沒到達海的中線,中共的高射砲就連珠似的射擊,英勇的空軍還是奮不顧身的飛到對岸去掃射轟炸。
    飛機就在砲火中穿梭掃射投彈,硬是把敵人的砲火給制壓下去,敵人的砲火被打得抬不起頭來,吭都不敢吭一下聲。
    上林地點距離廈門島最近,看得最為清楚,那時候我們都爬上防空洞觀戰,看到飛機轟炸的畫面,大家都鼓掌叫好。不過也有飛機不幸中彈,受損的飛機尾巴冒著濃濃的黑煙,急速的往回程飛,但受傷的飛機是越飛越低,怒吼的聲音是越來越大,不知能不能緊急迫降。
    據說當時的空軍飛行員愛護飛機勝過自己的性命,抱的是「機在人在,機亡人亡」的精神,所以為拯救飛機,盡最後一口氣也要拼命往回飛,而捨棄跳傘保命的最後機會,就人機一同掉落在料羅灣中,把寶貴的生命犧牲奉獻給國家,真使人欽佩感動。


cls_031.jpg  林莘恭先生:
    民國四十六年的「六二四事件」,是六月二十四日單獨砲擊烈嶼,當時東林、沙埔一帶,正有四艘艦艇搶灘運補作業,遭受到重大傷亡。
    「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人人知曉,甚之還有「六一七、六一九砲戰」,就是沒有一個「六二四砲戰」,人是健忘的,但歷史即有記載。
    在金門縣誌中記載著:在當日下午六時十二分,共軍火砲二百餘門,向烈嶼猛烈射擊七十九分鐘,落彈九千餘發。
而四十三年的「九三砲戰」,共軍火砲除對烈嶼、大二膽島猛烈射擊外,因還射擊古寧頭和水頭地區,金門其他地區只有少數村落遭受到砲擊,大部份地區共軍的火砲還射擊不到,共落彈五千餘發,所以史稱為「九三砲戰」。
    而「六二四」的九千餘發,不比「九三砲戰」的砲彈多嗎?為何卻沒有「六二四砲戰」之名詞?不禁要問或因「六二四」的砲彈,只是獨獨落在烈嶼一個地方,沒有涵蓋整個金門,所以就不算是砲戰?

cls_034.jpg  林媽端先生:
    不管是「九三砲戰」還是否有「六二四砲戰」,衹因烈嶼距離大陸(廈門)太近,所以所受的砲擊從不間斷過。
    記得西宅司令台被砲擊事件,當場有多少士兵死亡,有的肚子被炸開,腸子流出來,雙手捧著腸子大喊媽媽,這段血淋淋的歷史,老一輩的烈嶼人個個都耳熟能詳。
    今日,烈嶼又似距離我們的中央政府太遠,未能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懷;烈嶼人所期盼的一條聯外道路--「金門大橋」,卻變成選舉籌碼,隨著選舉而浮浮沉沉。
    昔日身經百戰、浩劫餘生的民防勇士,今日有的已是日薄西山,希望的只是獲得應有的一點回饋和尊嚴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