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e烈嶼愛惜烈嶼 

I see烈嶼_01.jpg

文。烈嶼觀察筆記作者群 WH

 

    繼去年初的「看見烈嶼」一文之後,我們常常在思考到底看見烈嶼的什麼?還有是誰來看?是烈嶼人還是非烈嶼人?看了有何感想、感動亦或是感觸呢?到底烈嶼有甚麼好看的?烈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看見烈嶼的建設成果

    這樣的發問其實就是我們的自省,自省著居住在烈嶼上面的人,包含關心這座島嶼的非烈嶼人,對於這座島嶼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島嶼生活方式,以不同的方式來認同這座島嶼,或者說是找到對於這座島嶼的歸屬感。但烈嶼人的需求與發聲絕對要被高度重視與關懷的,就像是近來的路燈砍樹蚵道事件一樣。

    這些事情對於我們的地方主政者來說都是烈嶼人的基本需求,是一定要被解決的。其實大家也都了解,我們的地方主政者是位肯做事情的人,對於民眾有問題就是跑第一的那一位,不論生老病死盡可能要去幫到所有的烈嶼人,幾乎要包辦從「出生到墳墓」的所有的事情了,這樣的付出大家看在眼裡,而本次選舉結果就是最佳的見證,全台灣要能要找一個這麼貼心與服務到家的地方官與團隊真的不容易,點亮所有的路燈也可能找不到,真的謝謝我們的地方主政者及其團隊這四年來對於烈嶼的建設積極投入與產生,大家都有看見你們的建設成果,從山頂到海裡都有,感恩你們讓大家看見烈嶼的建設。

I see烈嶼_02.jpg   I see烈嶼_03.jpg

    然而,這樣的地方建設是需要龐大的動能來支持的,因此,每年億元以上的標案就是最佳的寫照(103102101100),這些錢也非憑空出現,不論是地方或是中央補助款都是要去爭取才有的,然而爭取除了講話之外,更有建設點子或訴求,方能有建設名目、建設方案或者稱之為地方發展計畫。所以,我們主政者可說是費盡千辛萬苦去爭取這些建設經費,真的很不容易,也辛苦您了。

 

I see烈嶼_09.jpg

看見烈嶼人的需求到底是誰的需求?

    其實,我們的地方主政者常常提及很多建設都是民眾的需求,居民提出來的建設意見若是少數民意提及,往往都還要來轉成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建議,或是辦個村民表決大會以力求民意彰顯,來讓建設更有民意支持,即便建設是有爭議的、有疑慮的,因為有民意的支持,仍然是在要爭議與疑慮中來進行,因為這是民意訴求、因為這是苦民所苦。所以常常是在萬般不得已中進行這樣的建設工程。我們很認同我們地方主政者日前於報紙上所說的:「烈嶼鄉自然的生態環境,是烈嶼珍貴的資源,鄉公所重視生態的保育和維護,也要兼顧到地方民眾的實際需求….」。其實,從主政者這四年來的建設成果來看,真的都是苦民所苦,都是在兼顧或者更該說照顧與周全地方民眾的實際需求,因此,年年幾千萬的建設投資,這些都是轉化為烈嶼民眾的實際需求。真的很不容易啊。確實,能連任是沒說話,因為所有的建設都是以民眾的訴求為出發點。 

    但有幾個問題,真是令人好奇?!到底在烈嶼要幾個人的意見就可以變成建設方案呢?這到底有沒有什麼依據?又地方政府用何種判斷標準可以讓意見變成建設方案?或是在面積小、村落小的烈嶼,到底要有幾個人反對才會讓主政者重視呢?這些問題就是本文很好奇我們的公所到底拿什麼樣的標準來將任何民意轉化為建設方案呢?還是人數根本不是問題,能不能形成具體的建設方案才是關鍵?!

 

消失的綠色隧道_03.jpg 

I see烈嶼_04.jpg  

    再者,從上述地方政府解決民眾的實際需求來看,「烈嶼鄉自然的生態環境,是烈嶼珍貴的資源,鄉公所重視生態的保育和維護….」,這樣的一段話真的讓人鼻酸,這是呼口號嗎?試問我們的地方政府「烈嶼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什麼」?為何他們會是地方政府口口聲聲說的珍貴資源?珍貴在哪裡了?地方政府重視生態的保育與維護實際成效與成果又在哪裡?這些大哉問是我們很想就教公所的,你們真的重視這些所謂的自然的生態環境嗎?如果真的重視,這個路燈事件在陵水湖段不設置的事情,是需要民眾提反對意見才會想到的嗎?所以,如果公所真的很重視烈嶼的自然的生態環境,不會連陵水湖是國家公園在烈嶼極力保護的濕地與水鳥區這樣的重要事情都不知道嗎?而這樣的事件,讓我們不經想再反應一次,上林蚵道的問題「不是不能做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我們真的很希望在「鄉公所重視生態的保育和維護,也要兼顧到地方民眾的實際需求….這樣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上林蚵道上是如何兼顧開發與環保的,但是我們沒有看見任何有關這條蚵道在興建之前,有任何的環境影響說明或是環境調查報告,就是大家村民投票表決之後,就直接拉出一條T字型的水泥道路在這些泥灘地上,之後衍生的效應我們就不提及了,這就是呼應了一件事情--我們的地方政府講的生態環境保護都是在呼口號。 

 

I see烈嶼_10.jpg   

    最後,當我們地方主政者提出如果他們也能實際下海採蚵,就能感受蚵民辛勤採蚵「粒粒皆辛苦」的真實生活這樣的一段話來反駁質疑興建蚵道的人們,我們認為這樣的一段化彰顯了幾個意義如下:

  1. 是否我們的地方主政者忘了烈嶼的蚵田有世襲與產權的概念嗎?要能下海採蚵這是有領域性的,不是誰想下去拿就可以去拿的?
  2. 長久以來這蚵田養活許多的烈嶼人,對於部分烈嶼人來說,到現在還是生計的來源,辛苦大家有看到,況且不止辛苦還有心疼,因為下去採蚵的都是上了年紀的烈嶼人,因此,這條蚵道最初的意義就是減緩老人家擔蚵的辛苦,所以我們再再強調可以做,但是要有兼顧潮間帶生態的做法,不要讓這座T字型水泥道路對於蚵田周圍的生態產生衝擊與影響,反而因此水泥工程的環境影響讓蚵民的生計產生了另類的衝擊。但是烈嶼的蚵田真正的問題就是沒有觸及到,即蚵農老化衍生的人力斷層問題與蚵田環境監測等,不會我們的地方政府當真要這些老蚵農因為這條蚵道興建之後,讓他們可以擔到百歲年老吧!
  3. 我們地方政府的環境視野太小,看不見上林蚵田其他的問題,上林蚵田除了蚵道、蚵農老化等問題之外,尚存有原本陵水湖出水口改道導致崎尾側蚵田的陸化與水流變化嚴重,另外龜山沙嘴的快速升高,加速周圍蚵田的陸化現象,以及其陸化而衍生的上林潮間帶縮小之虞,這些問題似乎都是地方政府看不到的問題嗎?!

10904553_931442080201278_8834063140539819073_o.jpg 

因為看見烈嶼,所以提出省思

其實,民眾有建設需求本應就是照顧的,尤其是小島的政府服務更是快速,也唯有面對這樣的需求進行毫無條件的回應,這樣的民選政府才會深得民心的。但是,本文真的要鑒請我們地方政府深思以下幾點:

第一,民意無敵,但不宜直接將極少數人的建議直接當成地方建設方案,這樣會淪為民粹主義,把鄉公所搞得像是一家營造建設公司一樣,到處發包與建設,請再三思民意如何轉化為必要建設方案的判斷準則與基礎。

第二,生態環境在烈嶼絕對是無用的,因為國家公園這樣的國家保育機構已被公所與地方民代唾棄,而國家公園也棄守的一半烈嶼的海岸,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沒有什麼好保育了,要保育的就繼續先留著。所以,在烈嶼「生態環境保護」這類字眼當真是無用的,是要被唾棄的,因為連公所與民代都是帶頭反對了,所以說環境保育在烈嶼根本就是無用的。但我們要請大家在深思當真無用嗎?多樣的海岸地形、豐富生態的潮間帶、林木扶疏的車轍道、候鳥棲息的鹽田濕地、百年傳承的蚵田地景等等,這些難道不是遊客來烈嶼的重點嗎?這些不重要嗎?

第三,此外,烈嶼很多重要生態保育之處都是位於公有土地上,本文建請公所好好清查目前烈嶼的公有土地非法佔用的情形如何?另外,更請公所再次檢核有些建設是否有過當之虞,不要只衝建設案量,更要搞好建設工程的質啊!

第四,目前烈嶼的電動機車與東坑的再生能源發電兩個案子,都是地方政府津津樂道的重大環保措施,更是希望呼應前年提出的「烈嶼零碳島」這個遠大與具有高度理想的目標。但我們也都知道這兩個案子環保署都是大筆經費的補助與補貼,因為這是中央環保機關的實驗案例,有著不可輸的概念。因此,補助金額之高真是令人稱奇。而公所也是很積極的協助這樣的案子的推行,可是當「烈嶼零碳島」遇見「金門大橋建設工程」、「烈嶼三大都市計畫變更案」、「烈嶼成為大二膽的中轉島」等重大計畫與工程的實施,這個零碳島概念到底有何意義?不要再用向大陸買水買電概念,來麻醉自己說我們用錢將碳足跡轉移給大陸了,所以我們是零碳島?!

第五,地方政府提出建設方案其實往往是不透明的,都是等待發包工程之後,或是興建時民眾才會得知更多的消息,我們常常建議地方政府,讓這些訊息更透明,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討論,原因無他,小島烈嶼環境脆弱,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因為它小所以大家都很容易看見它的變化,所以,烈嶼的建設方案是需要夠透明化的,更多人參與討論的,這也是這個部落格臉書的出發點,更重要的是在烈嶼所有的建設工程面積都不大,幾乎是不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因此,更讓人擔憂當公部門在面臨環境開發與保育的抉擇時,根本連這種評估的程序都是可以省略的,因為未達評估要求,然而,這樣的島嶼建設方案的把關,到底又會有何環境與生態的意義呢?請我們的地方主政者說出您對烈嶼的生態環境保育到底有何定見與想法?因為,每每遇到民眾需求的時候,生態往往都是被地方主政者一句「兼顧到地方民眾的實際需求」就壓過去了。

第六,在烈嶼的劃設保護區有意義嗎?若民眾知道他們的土地都在保護區,他們會不會生氣呢?就像我們的民代常說,所有的公共設施或保護區都要劃在公有地,私人的地不要劃成保護區,當大量的民眾因離島建設條例之故申請購回土地時,發現就是被劃成保護區了,所以,試問:當民眾提起大量的保護區變更時,公部門的想法為何?想必是協助民眾辦理變更,因為這是民眾的實際需求嘛!但地方政府可曾想過當烈嶼再回到明清時期的烈嶼,處處都有開墾,植被甚少,風沙遍野,白雞林立的景象呢?保護區對烈嶼的土地利用到底有何意義?烈嶼是否該有發展保留地與緩衝的想法?烈嶼環境的承載力或容受量到是多少?該留多少自然原野給烈嶼的下一代?或許這樣的問題將隨著金門大橋的連接產生更大的質變。

 

I see烈嶼_06.jpg

看見自然的無用之用開啟烈嶼人的永續之眼、愛惜烈嶼

    在烈嶼不乏對於這座島嶼環境嫻熟之人,只是大家都要忙著生計,也比較沒空多花時間閒聊自然環境這樣的話題,或者應該是這樣說,烈嶼人沒常在論述自然保育這樣的學術說法,但是確有著豐富的在地島嶼的生態智慧,知道如何與這塊土地相處,知道如何與大海對話,而這樣的相處與對話造就了烈嶼的每棟古厝民居,這樣的古厝民居更見證了長久以來烈嶼人與這個島嶼共生關係。島嶼環境不是不會生病,烈嶼的環境有過最惡劣的情況,也有過國家高壓管制,更受過無情戰火的洗禮,但烈嶼人與這個島嶼共存下來了,這個島嶼承載了我們烈嶼人無數的喜怒哀樂,它不是無聲、它更不是無奈,它是我們的珍寶,是我們烈嶼人與後代的情感寄託與歸屬的島嶼地方。所以,請每位烈嶼人好好想想當我們盡情想要建設與開發的時候,這個島嶼的環境到底會變成何種樣貌?當烈嶼不在是哪個純樸鄉間的小島、當烈嶼不在是那個有一海之隔的島嶼、當烈嶼不在是烈嶼而是小金門的時候,烈嶼的永續發展到底在哪裡?又在臺灣、金門、廈門這樣的關係中,烈嶼應該是一個什麼地方呢?請大家多想想,多用自己的雙眼好好觀看正準備迎來變化的烈嶼,一起來愛惜烈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