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的萬里長城--再談上林出海口道路工程

上林出海口道路  

    烈嶼從湖井頭到上林這一段海灘,早期是幼鱟的繁殖地,每年的春末夏至,可以見到大量的稚鱟在此棲息繁衍。近幾年來由於地貌環境的改變,海岸的大肆破壞與建設,再加上海洋嚴重的汙染,這一片富饒的海域,生物相已大不如前。而稚鱟的繁殖地,就個人的長期觀察,目前也僅剩上林靠近龜山這一片泥灘帶還偶而可見。昨天下午適逢退潮,我在上林海灘來回尋尋覓覓二個多小時,卻僅發現到一隻幼鱟,這種情況真令人擔憂。

    上林這一片海灘,有烈嶼目前範圍最大的蚵田,地區出產的海蚵,也大半來自上林,幾乎每戶上林人家,多多少少在那兒都有自家的蚵石。由入秋至清明這一段時間是海蚵的盛產期,勤奮的蚵民,冒著凜冽的寒風、冰冷刺骨的海水,期待豐盛的收成。

    由於蚵田位在泥灘地,離岸邊也有段距離,這對於年邁的蚵民來說,採收個幾擔要挑回家實非件容易的事,因此村內有人向鄉公所提議修建一條通往蚵田的水泥路方便蚵民採收,如此方有上林海口道路的工程,對於鄉公所的美意,當地住民也莫不感激。

 

上林海灘_05

    遺憾的是,設計者與主辦單位漠視海岸生態的敏感性與脆弱,沒有考慮道路的修建對海洋環境的衝擊、潮間帶生態的影響,直接就在這片泥灘地上鋪設一條 " T " 形長達300多公尺的水泥路,目前工程已發包施工中,如此一來完全阻絕潮間帶底棲生物的覓食與活動,也改變了潮汐對潮間帶的影響。這長長的水泥路,對於在此生長的稚鱟而言,有如"萬里長城"般的可怕,如何越過水泥路來到牠的繁殖地就有如登天之難了。這只是就"鱟"來說,其他更多在泥灘帶生活的生物,沒有一種是不受影響的。

    相同的出海道路,在大金門地區也已有多條,包括浦邊、后沙、南山等,相關單位應可前往了解這樣的設計是否得宜,分析利弊得失,以免工程完成後卻造成環境不可彌補的破壞及民怨,實有違鄉公所的美意。

 

相關上林出海口道路請參閱:

上林出海口道路整建工程

再看上林出海口道路工程

 

上林海岸_10

     金門的成鱟出現於每年 5月到89月間(產卵季節),東北季風起即會遷徙至20-30公尺深海域越冬。出現季節時母鱟及雄鱟於大潮清晨或傍晚,集體游上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沙洲產卵,產卵於沙洲泥灘間,卵產在5公分深的沙中。卵直徑約0.3公分,淡鵝黃色,一次產卵百餘顆。    

 

中國鱟_09.jpg

(這張照片是2008年5月拍的,當時的幼鱟還算多,幾公尺內就可找到不同齡的稚鱟。) 

     卵孵化之後,漂至高潮線附近的泥灘地,經脫殼變態下來,過底棲的生活,以泥灘上之細小生物或碎片為食。長大至4-5公分隨水流逐漸遷移到以沙為主的地區,至10公分上下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在深海中經過數年的成長後,當達到成體時,雄鱟即會尋找雌鱟而為配對,當到生殖季節時仍固定游回到海邊產卵。

 

上林海岸_09

        鱟居住於沙質淺水海域,常爬行或全身潛行於泥沙中。它的棲息地點與年齡有關,通常稚鱟生活於海岸泥灘地,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外海生活。鱟於冬季時會選擇在較深的海域生活,直到來年水溫回升時再遷往淺水域覓食或於沙岸產卵。晚夏才產卵孵化的稚鱟可以潛伏在低潮線潮間帶過冬,天氣好時會爬出攝食。

 

上林海岸_04

    上林這片泥灘地,是目前烈嶼鄉唯一的稚鱟繁殖地,往後棲地一旦被破壞,"鱟"就可正式宣告在烈嶼絕跡 。

 

上林海岸_01

    富饒的泥灘地,也是水鳥覓食的主要場所,這些野生鳥類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平衡以及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林海岸_05 

不常見的過境鳥"大濱鷸"在上林海灘卻是常客

 

上林海岸_02 

螺貝魚蝦因為生態的完整,養育勤奮的人們

 

上林海岸_07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人類的社會經濟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要清醒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上林海岸_08

    大自然是慷慨的,他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生活必需,讓我們得以繁衍生息。然而,我們人類卻是非常自私的,毫不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破壞大自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上林海岸_06

海岸上存在的軍事設施有它存在的歷史背景,對於生態的影響並不嚴重。

 

上林海岸_11  

消波塊及過多的水泥建設醜化了美麗的海岸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