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Rencontre》邂逅 x 巴黎 - 旅法生活攝影展

7414978470_8f4e3db4cd_b  

展覽時間:101/11/15 - 12/15

[實際展期為從開幕茶會當天開始]

開幕茶會:101/11/19 10:00

展覽人:許翼鵬

展覽策劃:陳昱潔

展覽地點:金門縣烈嶼鄉文化館

指導單位:金門縣文化局

主辦單位:烈嶼鄉公所
 
指定輸出:台灣愛普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個在金門出生長大的孩子,佇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帶著疑惑和拓展視野的夢想,來場時針差了半圈的流動饗宴。拎著相機透過鏡頭,穿梭在花都巴黎的大街小巷,試著當個熱情的觀察者,用心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經過七百個日子,回到家鄉,希望透過這個展覽,開啟一扇小窗,眺望遠在萬里外的另一種生活,擦起閩南文化和時尚之都的小小火花。

    除了攝影作品外,現場有紅酒、香水、古書和工藝品等的展示,另有數本介紹巴黎特色和法國文化的書籍可以翻閱,希望能在展場帶了一絲法式氣息。開幕茶會會有作品說明分享以及一小段提琴的演出。 
 
 

 邂逅在流動的饗宴‐-巴黎第十一大學雙聯碩士學位心得

許翼鵬


    從工五影印室拿著剛印好熱騰騰的論文,一路走到交映樓二樓系所辦公室,碩士班離校程序單第一欄蓋上了紅紅的章。「終於到了要和學校告別的時候啊」我心想,當初成為交大光電大學部第一屆的一員,從只有在工五上課到交映樓和田家炳大樓一棟棟完成,大學同學遍佈世界各地攻讀博士抑或業界工作,娶了老婆生了女兒也是大有人在。轉眼間八年過去了,好像除了每每到系辦都要和許小姐聊上幾句的習慣不變,人事物都有很大的轉變。

    交大待了八年才辦碩士班離校,中間兩年跑到巴黎,玩耍之餘帶了個學位回來,於是也才有機會在系刊上寫寫文字貼貼照片,分享些三五事給有興趣前進法蘭西的學弟妹們。下面我將分幾個不同的主題和段落來書寫,分別是:為什麼巴黎、前進法蘭西、東西方學生有啥差、咖啡工作哲學、討生活也不易、校園之外、旅行是蝦米、流動的響宴是不是南柯一夢。

 

La Rencontre-002

為什麼巴黎

    為什麼要去巴黎?或著換個說法,誰不想去巴黎啊?不過如果答案這麼言簡意賅,好像也用不著佔一個段落。對巴黎的第一印象,那是個什麼都不知道只想帶未來另一半到浪漫花都渡蜜月而產生的童年歲月。直到高三考完學測後,自以為對物理還算拿手也有興趣又想透過課程瞭解最新科技,一心想唸交大而也幸運地順利推甄錄取,展開在交大光電的六年生活。大學四年中在交大的環境,培養了許多光電與電機領域的知識,體育和社團活動有所參與,和同儕辦營隊和參加光電盃更是不可抹滅的大學回憶。但回歸到離開學校後的規劃,是否讀完碩班進入業界工作或是繼續深造博班,好像怎麼樣也無法下定決心,想試著找出這兩個選項外的其他可能性,有機會探索截然不同的寬廣世界後,再來傾聽內心的聲音,至少,看看科技工程以外的天空再來做決定。想歸想,卻遲遲找不到可行的選項。

    在大學做專題的時候,知道系上有和巴黎第十一大學合作,總覺得那是相當遙遠的事,直到有大學同學開始上法文課,然後轉眼間就出發前往巴黎,才發現那不是觸手不可及之遙,於是自己也決定放手一試,在不同的生活環境或許更能認識內心的自己。而每個人要試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個理念也和現代藝術的出發點不謀而合,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建議藝術家要在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裡當個熱情的觀察者,說到五光十色的大都會,巴黎應該是個再適合不過的地方了。用自己胡謅的訊號與系統角度來看的話,每個人都像是一個隨著時間和意識改變的系統,生活就像是由隨著輸入訊號的不同和輸出不同的反應組成,當處在富饒各式不同訊號的環境時,系統也能加速變成想變和能夠變的樣子。於是乎,邁向巴黎的楔子就此成形。而每個人的楔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為了學術研究、藝術美食或是體驗不同文化和語言的生活,只要找到足夠的動機,就帶著決心前進吧。

 

p2

前進法蘭西

    有了前往巴黎的動機之後,當然也不是說想去就去,首先要先考過相對應的法文檢定(TCF或是DELF,秋季班的話要考到B1等級,相關規定以國際處該年公佈為準),接著把巴黎十一大所需的文件諸如動機、履歷和讀書計劃等備妥,選定想就讀的科系後,如果通過十一大窗口老師的審核,即可拿到預註冊證明。停留的時間可和十一大的窗口老師先談妥後,和指導教授談妥口試和論文的進度。接著就是在法國在台協會拿到學生簽證,訂好飛往巴黎的機票,準備好該準備的行李。

    在系上蔡娟娟教授、冉曉雯教授、光電系辦、國際處和電機學院的幫助之下,順利地通過層層關卡,不同於先前兩位同學所就讀的「奈米科學(Nanosciences)」所,因為興趣的考量,我選擇並取得就讀「能源物理與工程碩士班的資格。

    通常在選擇前往法國的路途上,語言是許多人在意的一點,雖然或許有人覺得英文就已經足夠面對全世界,大多知名的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也都是以英文為主。的確,就實用的廣泛性而言,這是成立的。但如果有機會學習常被稱為世界最優美語言的法文作為第二外語,不僅能從語言中習得歐洲文化值得探索的一環,尤有甚者,如果藉此引起對語言的興趣,更是意想不到的美事一樁呢。語言之外,經濟來源許多人考量的重點。實際上,法國在公立高等教育上算是相當的優惠,以巴黎十一大為例,一學年的註冊費約為兩百五十歐元,加上學生保險也在這個價位上下,不僅比英美國家學校更加負擔得起,甚至也比台灣的國立大學便宜呢。在住宿方面,不論住在學生宿舍或是在外住宿,法國政府都有提供房屋補助給學生,最便宜能以每個月不到一百歐的價格住在包水包電包暖氣的單人房裡。法國外食的價格相當高,但若自己開伙的,一天要壓在五歐以下的伙食費也不是不可能,更可以試著練練自己的廚藝可否比擬阿基師。獎學金資訊的部份,交大國際處有雙聯學位和交換學生獎學金,慧榮科技有提供獎學金讓交大電機學院的同學申請,校外的則有法國在台協會提供的傅立業獎學金,法國歐洲事務暨外交部委託法國國際交流中心提供的艾菲爾獎學金,此外,「n+i」校際聯盟和巴黎十一大也都有提供獎學金名額給申請碩士班的同學。只要提早準備並注意各方資訊,在巴黎生活的經濟來源也有機會無後顧之憂。

 

p3

東西方學生有啥差

    抵達巴黎後,找到十一大的窗口負責老師把接下來的規劃談好,接著再找到要就讀的系上負責教授,將這趟碩士修習旅程拆成三個半年,第一個半年先修部份碩士班一年級的課和法文課作為適應,第二個半年則是進行碩士班二年級在實驗室的實習,第三個半年(從九月到隔年三月)把碩士班二年級的課修完,全部都通過的話就算是大功告成一個段落。原本預想班上應該都是法國學生,結果三十多人的班上,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阿爾及利亞人,三分之一是非洲(多為之前法屬)其他國家人,另外有三分之一是中國大陸的學生。真正的法國人,三位。後來漸漸瞭解,才發現成績優秀的法國人,在電機和工程相關的,較少出現在大學系統(Université),大多就讀於人數較少也較專門的工程師學校(Ecole d'ingénieurs)。在台灣和美國沒有這樣的工程師學校系統,大致可以類比為想像台灣幾間傳統理工強項大學外,另外有台灣綜合理工學院和台灣高等電力學院等,而成績最好的工科學生大多會將這樣的學院排在較好的志願序,求其次才會來到大學系統。在2011的ARWU(世界大學排名)中,巴黎十一大為法國第一和世界第四十,多歸功於學校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成就相當傑出,而在電機相關領域的排名就沒那麼突出,但是課程的紮實度絕對是掛保證的足夠,同學們的求學態度也都相當認真主動。

    開始上課後,才體悟到考過法文檢定是一回事,能夠順利上課和溝通又是另一回事,有如鴨子聽雷般地渡過一堂又一堂。加上這裡上課大多不用書本,都是老師寫板書授課,別說是聽懂了,要能夠跟上老師寫板書的速度已經不容易,加上常常草寫的字認不出來,要是花時間慢慢想就會更加跟不上速度,只能依樣畫葫蘆地爬毛毛蟲,回宿舍用字典查看看可能的字後,再開始理解課成內容,一來一往就會花上相當多的時間。這時候語言掌握的差距使得東西方學生的文化不同更加明顯,熟稔法文的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同學上課發言的踴躍可以說是到了東方學生覺得匪夷所思的程度,常常老師板書寫到一半就有同學唸可能會出現的字或想法,一堂課下來出現幾十次提問算是正常,同學們也常就在課堂上討論起來,各自發表各自的看法,老師也參與其中,等大家討論完後再引導說出最後的論點是否正確。如此一來,上課的進度常常延遲,但同一個論點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角度和可能性切入,在理解上的確會更加深刻。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點就是,當自己上課還在試著認老師的板書時,聽到同學已經在和老師提問和對答,實在是件令人感到相當挫折的事,尤其是從小到大一路成績都不錯,沒想到會有在課堂上的理解卻遠遠落後同學到望塵莫及的程度的一天。但考完期中考成績公佈後,發現上課常對答同學的分數只有自己的零頭時,又是另一種難以言喻的神奇感覺。只能說,東西方學生文化真是大不同啊。

 

p4

咖啡工作哲學

    法國人的浪漫天性聞名於世。抵達法國之前聽說在法國實驗室的一天有一半以上都是由咖啡和聊天組成,每天的工作時間不長,只要維持在交大研究所的工作份量,通常都能夠得到教授覺得相當努力的認可。直到開始在巴黎電力工程實驗室進行維期近半年的實習,才發現傳聞是因教授而異的啊。在交大研究所碩班期間作的研究是關於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對半導體物理和材料分析還算上手。來到LGEP作的實習是有關燃料電池的電路設計,不僅模擬的軟體和操作的硬體完全沒碰過,電路設計和控制理論幾乎也是從頭來過。負責指導我的教授原先只有一位博士班學生,這位學長正好畢業,於是我就成了他唯一的學生。老師相當熱情,給了我相當多資料,而習慣辦公室大門敞開的法國教授,不但歡迎學生隨時去找他們討論,如果學生沒去找他們的話,教授們一天主動來找個學生幾次也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事呢。於是工作量和精神上的緊繃程度完全不放鬆啊。有一次,因為漏聽老師法文講得飛快中的一句,少做了某項實驗,就被老師用嚴厲的口吻,說這樣是相當不好的事,要下次不能夠再犯。從此以後皮繃得更緊,都會用紙筆記下該做的事情外,和教授討論完後會再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和教授作確認後再去執行。有次法國連假(法國的假期也是出了名的多),教授自己放兩個星期的假也讓我放了一個星期,並指定好許多要做的事情,結果因為其中一樣參數搞錯,實驗數據都沒辦法使用也進行不了後續實驗。直到老師回來的當天,我懷著擔心到近乎恐懼的情緒準備接受責罵,老師一到實驗室之後,馬上拿起黑筆在白板上畫出了布列塔尼(Bretagne)海岸線地圖,開始和我說這兩個星期他帶著妻小在哪邊划獨木舟又到哪邊去曬太陽,講了半個多小時後又興致高昂地問我在巴塞隆納的旅行如何,當我們終於聊到實驗,我和老師道歉說沒有完成太多他指定的實驗內容,沒想到老師說他早就玩到忘了要我做什麼實驗,然後要我不用在意又接著繼續聊天。呃,好吧,說不定隨性就是法國人浪漫的一種表現呢。

    實驗室裡有一間咖啡室,幾乎隨時都有人在裡頭喝咖啡聊天,或是坐在緊鄰的草皮旁抽根煙提提神。每每只要咖啡機一出現問題,大家還會開玩笑說「沒有咖啡就不工作」這類的言論,不得不說,咖啡在法國人的生活裡的確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讓我留下更深印象的則是不管老師學生都是充滿熱情地面對每一天和每件事,研究和實驗都是打破沙鍋地討論,連放假出去玩也都玩得不遺餘力。當遇到這些較少碰到的欣賞特質,試著內化成更完整的自己,也許稱得上是出國最大的收穫呢。

 

p5

討生活也不易

    開始準備要前往參加與巴黎十一大雙聯學位時,可能從送繳文件和預約簽證面試等開始覺得手續麻煩,很多很雜的細節都要顧到才有辦法進行下一步驟。不過這只是個開端而已,等抵達了法國之後,要先把房子租屋解決,到銀行開戶,把體檢和學生簽證轉長期居留證的文件備妥寄出,在學校跑大地遊戲辦註冊等等,這些一件接著一件的事或是才是真實在法國生活的寫照,而在此環節也能充份體會到台灣的和法國的行政效率之間的差別。先前在詢問學生宿舍時,曾經在地區大學學生服務中心(CROUS)後要我詢問宿舍A,宿舍A說要詢問宿舍B,宿舍B說要詢問宿舍C,宿舍C再把問題丟回CROUS,中間歷時兩個月為了等待確認和回覆,最後由CROUS同一位負責助理幫我確認事宜。另一件是掉了長期居留證後,跑到地方的警察局申請補辦,早上五點多去排隊申請(晚了可能連申請的資格也沒有),到接近中午才把事情辦好,不但要繳六十幾歐的費用,還需要一到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寄通知再去領取。當回到台灣補辦身份證,只要坐下來十五分鐘就拿到,那種對於行政效率的感動實在需要等待過的煎熬才能得到啊。

    另一件生活要事當屬吃飯了。台灣可以說是外食的天堂,幾十元的銅板就能輕鬆解決一餐,甚至還能有相當多樣的選擇。相較之下,位在大巴黎郊區的巴黎十一大就好像是另一個世界,偌大的校園除了三間用學生證才能用餐的學生餐廳,附近只有一間熟食販賣店和一間麵包店,走路二十分鐘才有一間中型的超市,雖然這樣的生活條件在大巴黎地區算是平常(巴黎市中心的餐廳相當多,但價格比起台灣外食高上數倍),不過餐餐自理的生活剛開始實在是不太習慣。尤其是當上課聽不懂、實驗做不出來或是公車地鐵罷工的時候,回到宿舍已經筋疲力盡,還是只能硬著頭皮趕快洗米切肉,否則五臟廟沒祭好,身心的狀況可是容易變得更加糟糕。到後來有了習慣使用的鍋子刀子,那種從剛開始麵都煮不好,到後來一樣樣熟悉的台灣味道都能在眼前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大口咬下三杯雞配上大同電鍋主的飽滿白米飯的感動,實在不是期中考得高分的感覺可以相比的,難怪很多人說廚房是留學生最能夠得到成就感的地方呢。

 

p6

校園之外

    海明威在1950年時寄了封信給友人,其中有段相當有名的句子:「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這是海明威在1920年代在巴黎渡過一段很窮而很快樂的日子,發生太多太多寫都寫不完的故事,有感而寫下這些語句。經過了近一個世紀,即使街道同樣是奧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年代所設計的,巴黎早就添增了更多現代元素,林立的博物館與現代建築加上終年不停的各式活動,當年流動的饗宴似乎變得更加豐盛了呢。以博物館為例,如果對西洋美術史有興趣,一路從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再到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逛下來,可以大幅度地欣賞文藝復興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新古典主義的大衛(Jacques-­‐Louis David)、開啟印象畫派的莫內(Claude Monet)、野獸派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立體主義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等等代表性名家所留下的大量作品。若能搭上宗教、歷史事件或畫家生平遭遇作為背景資料,除了作品本身的技法對人心的勾勒,更能感受到作畫被後的創作動機。如果對建築有興趣,位在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對面的建築與文化遺產之城(Cité de l'architecture & du patrimoine)裡從古典希臘羅馬柱式到中世紀各式教堂外觀內裝再到巴黎與歐洲數個代表性現代建築,都有詳盡的介紹,更直接的感受是前往建築物本身,不論是全世界第一座歌德式教堂-­‐聖丹尼教堂(Basilique Saint-­‐Denis)或是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實現「新建築五點」的薩伏伊別墅(Le Villa Savoye),只要身在巴黎,全都近在咫尺。此外,諸如在音樂博物館(Cité de la Musique)聆聽各類不同樂器演進的樂音、在古生物解剖學博物館廳(Galeries de Paléontologie et d'Anatomie comparée)相遇三角龍與暴龍雷龍的化石一圓小時候的夢想、在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注目中古武器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文件等等,都是相當值得體會的享受。更棒的是,只要是26歲以下的歐盟地區學生,在法國的公立美術館都可以免費參觀。

    除了為數眾多應有盡有的博物館之外,巴黎還可以細數太多具有歷史和故事的景點,像是雨果(Victor Hugo)筆下的鐘樓怪人(Quasimodo)就住在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加冕所在的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的南鐘塔裡、為了1889年世界博覽會而建的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拿破崙為了奧斯特立茲(Austelitz)戰役勝利而建繞有包括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在內的十二條放射線道路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等等,太多景點都相當值得一走。除了具有歷史熏陶的建築物,巴黎還有許多如滿街都是各式音樂家演出的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徹夜開放各大博物館並有許多裝置藝術的白晝之夜(Nuit Blanche)、開放平時不開放的總統官邸和巴黎天文台等的歐洲遺產日(Journées européennes du patrimoine)等等的活動,每個月都可以找到不同的事情來豐富生活。

p7  

    而來到花都巴黎,如果沒有在法式小酒館裡搭著葡萄酒品嚐正統法式美食、沒有試試馬卡龍(Macaron)等經典甜點、沒有在不同的咖啡店中細飲深度烘培咖啡豆的微妙口感差別,也顯得有點可惜了。對吃一直都不太挑惕的我,在嚐過許多人推薦的小酒館和米其林餐廳後,才相信食物在味覺的層次與口感表現上,絕對稱得上是門藝術。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表現相當多元的甜點店裡找到,先是被Pierre Hermè的玫瑰口味馬卡龍那外脆內柔餅體和濃郁玫瑰奶油美妙組合征服後,發覺Carl Marletti和Jacques Genin等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糕餅店時同樣驚奇不已。紅葡萄酒更是一門學問,不同產地不同年份和不同葡萄都會使得紅酒有不同的特性,而開瓶後的幾十分鐘又會產生口感的變化,可以說是相當具有生命力。無論是在餐廳用餐或是在家開伙,搭配上適合的紅酒絕對能夠讓食物的美妙更上一層樓。

 

6057382244_32be44f112_b  
聖米歇爾山、聖馬洛 - Mont Saint-Michel, Saint Malo


旅行是蝦米

    剛到巴黎時,和大學四年室友同為光電97的立為共同住在人在台灣的另一位同學家(也是光電97的洪毅)一陣子。有一回聊到我們出國的目的,說是為了文憑或是學業或是玩樂很像都不夠全面,討論的結果是,出國是為了在不同的環境下過生活啊。在同一個地方待很久稱之為生活的話,旅行或許稱得上是種密度很高的短期生活,跳脫到另一個環境去感受想要感受的。於是即使巴黎生活的豐富程度不在言下,但若要吸收更多不同城市和鄉村的脈動與味道,那就訂張機票車票出發前往其他地方吧。

    搭著歐洲之星(Eurostar)高速特快車穿越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的海底隧道來到倫敦,現場觀賞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精緻的劇場設計和動人歌聲,在大笨鐘(Big Ben)旁和二十萬人一同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畔倒數新年的到來和觀看盛大的新年煙火,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玻璃圓頂下徜徉於古今中外的文化寶藏,獨自漫步在夜間的倫敦街道來到河邊拍著倫敦眼(London Eye)摩天輪夜間的炫目。來到了柏林,在音響效果極佳的柏林音樂廳裡聽馬友友和柏林愛樂的演出,望著在二戰期間被炸成廢墟如今嶄新建築物四起的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大口嚼著滿滿一盤北德水煮豬腳配著黑啤酒倒有點想念台式滷豬腳,參觀希特勒時期建蓋的偌大奧運運動場遙想其統一歐洲的帝國夢想和現今德國發展之差距。來到了巴塞隆納,正統道地美味的海鮮飯(Paella)與濃厚的墨魚飯,參觀天才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設計的蓋了一百多年還沒蓋好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教堂聖家堂(Basílica Expiatòria de la Sagrada Família)和曲線環繞的米拉之家(Casa Milà)等獨具一格的建築作品們,在畢卡索博物館(Picasso Museum)的眾多畫作與介紹中嗅得畢卡索一生的畫風演進,在地中海的海灘踩著澄澈的湛藍海水。開車來到瑞士,日內瓦(Lac Léman)湖的光線透射下美得如同仙境一般,從策馬特(Zermatt)搭著特殊的齒軌列車在六月天下著大雪欣賞瑞士三角巧克力上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在茵特拉根(Interlaken)的兩湖之間吃著美味的淡水魚配著湖景,聯合國歐洲總部外整齊排列的萬國旗和喻意深重的巨型斷椅形成和諧的對比。來到了義大利,感受羅馬競技場(Colosseo)的宏偉巨大和豐富的歷史故事,在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和教宗碰面,在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親眼見米開蘭基羅耗費無數心力完成的「創世紀」穹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dies irae)」的感動,每天必吃的美味義大利冰淇淋,佛羅倫斯美味的白色大牛排和梅第奇家族(Medici)收藏經典藝術品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米蘭街道上人們時尚穿著和設計感絕倫的國際家俱展。搭著飛機來到希臘,古典建築典範的帕德嫩神殿(Παρθενών)和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快來挖寶的龐大二手市場,聖托里尼島(Santorini)的夢幻藍白教堂,在依亞(Oia)欣賞號稱全世界最美麗的夕陽,騎著摩托車在海灘和海鮮大餐間溜躂的小島生活讓我想起同為海島而充滿出生長大回憶的金門。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值得提及的回憶在腦海的各處角落。這些旅行埋下的各式各樣因子,或許無法直接條列出來,但相信都將在未來適當的時機,在某個生活片段中與其相遇並回想起當時印象深刻的點點滴滴呢。

 

p9

流動的響宴是不是南柯一夢

    五月三十日從瑪黑區的孚日廣場出發,延著塞納河一路漫步,明明就在眼前,看過無數次的巴黎市政廳和巴黎聖母院,還有那掛著愛之鎖的藝術橋和初看到驚喜不矣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在要搭上飛機返回台灣的前一天,或許知道這些日常生活的隨處可見即將變得不再容易,變得好似身處另一個時空透過一個小框框來看見眼前這些熟悉的建築。十三個小時的旅程,別過巴黎戴高樂機場,飛機飛抵桃園機場,又再次踏上福爾摩莎。有先一步回到台灣的朋友,說回來後生活習慣和週遭環境都需要再做不可抗力地調整,姑且不論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反向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看到身邊大多是黃皮膚黑頭髮,而自己不再是當地的「外國人」時,還真有點不適應。然後欠國家該還的兵役還是要還,法國法令規定每週工作時間三十五小時變得遙不可及,但到處林立的便利超商再度24小時服務,還有唾手可得朝思暮想的台灣小吃們又處處使人覺得窩心。

    兩年的巴黎經驗,絕不會只是南柯一夢,帶回來的不只是紀念品和明信片,更多的是透過這趟旅程的人事物和自己內心問答而得到的體悟,還有從巴黎一路延伸回台灣的ligne rouge,都像是從夢中帶回現實一般,更加完備了邁向接下去人生旅途的力量。

    還記得要準備出國時,有人提到說多花將近兩年才多拿一個碩士,不如攻讀博士班來得值得。在習慣講求事事快速的當今社會,或許盡力縮短在學校的時間而提早進入職場已成為趨勢,但在努力達成一項項條件和目地時,是否都還記得出發前的初衷?如果對於內心帶有疑慮的話,不彷藉此機會出走巴黎,或許看看不同的風景後,視野能夠望得更遠更遼闊,未來路途的方向也能流露的更加清楚呢。

    來趟遠行吧。巴黎絕對是值得走一遭而美麗得讓人不住流連忘返的夢幻城市

(本文經許翼鵬授權使用,資料來源:http://www.ieo.nct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1539_55ac1882.pdf&dir=archive&title=%E5%85%89%E9%9B%BB%E7%B3%BB%E5%BF%83%E5%BE%97%E5%A0%B1%E5%91%8A1023.pdf)

 

更多許翼鵬作品分享,請參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