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2012年7月刊:一個金門,兩塊牌子

PS-1

作者:何書彬

看歷史2012年7月刊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夜攻金門,準備接收金門的"金門工作隊"30餘人全部進入待命狀態,由於他們不是戰鬥人員,當時的晉江地委就讓他們暫等,"等把金門佔領得差不多了再過去"。

     "如果那時過去了,就回來不了",陳毅中說,那一年他19歲,已做了將近一年的地下黨員,是"金門工作隊"的秘書,當時已被提議擔任新的金門縣政府的副縣長。

     因為事先準備不足,解放軍的這次攻金行動以失利收場,登陸金門的九千餘人全軍覆沒。第二年,朝鮮戰爭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國共雙方隔海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軍事對峙,這也造就了一道兩套同名的政府機關同時存在的"海峽景觀"。

     1954年,曾和陳毅中同時在閩南從事地下黨工作的南安人梁新民,在"解放台灣"的口號中上任新中國的金門縣長一職,踏上金門的土地成為他畢生的夢想。與此同時,跟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的"福建省政府"的"主席"戴仲玉(福建長汀人)則正在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計劃福建地區光復後重建辦法"。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梁新民曾就讀於福建龍溪簡師,而那個時候的戴仲玉是龍溪縣長,兩人或許曾在同一個地方擦身而過;20年後,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同一個地方--因為政治原因,梁新民一生沒有踏上過金門的土地,遷台的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則在戴仲玉去世之後,才又遷回金門。 

 

PS-2

"播遷"的"省政府"

    1949年,陳毅中所在的金門工作隊準備接收金門的時候,葉飛兵團已攻占了除部分海島外的幾乎整個福建地區,新政權的各級機構快速成立。1949年8月17日,葉飛兵團解放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隨即成立。

     此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在廣州、重慶、成都等地輾轉流徙,眾多其他各級機關也都踏上了流徙之路,失去了福州的"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8月"播遷"至金門。

     朝鮮戰爭結束後,國共雙方的長期對峙局面正式形成,此時,位於金門的國民黨"福建省政府"的有效轄區,僅剩下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只有182.66平方公里。

     金門、馬祖地方雖小,但在敗退至台灣的蔣介石的眼裡,它們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它們不但是政權在大陸繼續存在的象徵,更是"反攻復國"的跳板。

     1950年10月10日,蔣介石在發表"雙十節談話"時宣稱,基本任務是"建設台灣,反攻大陸",此後不斷重申"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並於1952年通過了"反攻大陸案"。

     朝鮮戰爭後,金門、馬祖被納入了遠東冷戰格局。此後這兩處小到幾乎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的島嶼開始不時攪動世界。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這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在冷戰氣氛中首開電視辯論先河,金門和馬祖成為他們的辯論主題之一,肯尼迪認為應把金門和馬祖交還中共,以換取台海的停火;尼克松激烈反對:"如果我們迫使'國府'這樣做,將引發連鎖反應,共產黨終將奪取台灣……金馬問題並非是兩塊'地皮'的歸屬問題,而是自由、正義和道德問題。"

    在這樣的情勢中,金馬這樣的小島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反攻"和冷戰的需要壓倒一切,地方自治自然無從談起,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也都流於空談。1956年,金門、馬祖被確定為"戰地政務實驗區",實施"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軍管體制,由軍方包辦一切,"福建省政府"在把金馬地區行政權交給戰地政務委員會後也隨之離開了金門,"再度被迫遷移"至台灣。

     台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228巷2號的一棟"造型奇特"的建築成為"福建省政府"在台灣的辦公地,這是一棟外牆和地面均由大理石砌成的二層小樓,其門外還有庭院、花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裡都不像是一處政府機關,反倒像是一棟私人別墅,但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這裡每天都升著一面"國旗",牆壁上也釘了面燙金字跡剝落的"福建省政府"5個字。

     從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畢業的戴仲玉,1955年成為"福建省政府主席",並在這個職位上一待就是31年。他這個連一寸真正的轄區都沒有的"省政府主席"的工作內容為:"負責研究有關收復福建地區之重建計劃方案及對大陸福建地區廣播、閩僑聯繫、人才儲備與不屬戰地政務之一般省務工作。"實際上,這都是一些名義上成立而實際很縹渺的工作,也正因此,他這個"省主席"的崗位被時人視為"雞肋"。

 

"反攻大陸"成了空頭口號 

     在台灣的戴仲玉和他名下的"福建省政府"不再"過問福建省政"。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研究光復",但因為他的"《研究計劃福建地區光復後重建辦法》的任務",與"國民大會"編制內的"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的任務重疊,而他自己也是"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從而被視為"自廢武功"

     "福建省政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空殼"機構,而戴仲玉還在期盼著有朝一日,他和這個"省府"能一道遷回福州,或者至少可以回到金門。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眼見"反攻無望"的蔣介石,也把金門、馬祖等地的兵力配備,從"攻勢防禦"逐漸調整為"守勢防禦"

     反觀毛澤東在同時期對金門的戰略觀點,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絞索戰略",其理由有二:蔣介石把金門作為"反攻大陸"的橋頭堡,勢必大量駐軍,運輸大量物資,這等於是一個沉重的包袱;解放軍若是佔領了金門,台灣就和大陸"一刀兩斷"了,隔著海峽鞭長莫及,不如留下金門把對手套在絞索上。

     在漫長的對峙中,蔣介石也曾一度看到過"反攻大陸"的希望。1962年,大陸在經過"大躍進"後,民生艱難,又出現了"大逃港"的難民潮。這一年,台灣方面大量購進新式武器,改裝飛機加油量,並宣布了延長服役期限、三軍停止休假在營待命,還從日本進購了大量血漿。各種跡象顯示,台灣方面打算趁大陸最虛弱之際展開大規模反攻。

     這一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白宮召開了台海情勢專案會議。627日,肯尼迪在白宮記者會上申明美國政府的立場: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政策屬"和平防禦性",反對蔣介石"反攻大陸"     見識了美國的態度後,台灣方面的"反攻熱潮"終於開始降溫了。此後,台灣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復興基地"的建設上,"反攻大陸"再無時機,成為空頭口號。

     在台灣的"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則於1981年接到了"行政院"的通知:"福建省政府"在新店的"暫駐"改為"永久移駐",連遷回金門也無望的戴仲玉,於1986年,在"省主席"的任上抑鬱而終。     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實施地方自治,金門、馬祖"回歸""福建省政府""管轄"1996115日,"福建省政府"奉命遷回金門,3年後,台灣方面通過了"地方制度法",台灣地區的行政架構變成了"中央"、直轄市和縣、鄉三級,省級機構徹底虛化。當今"福建省政府"的情況如何呢?依照現任的"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的說法,它"不論人員編制與預算,都已經不像個政府機關",就連薛承泰本人,主要的工作也是在"行政院""'省府'上班的時間相當有限"

     如今,"福建省政府"就坐落在金門縣金城鎮的海邊,和金門縣政府比起來,它倒更像個"小機構",因為它的形制和規模都比縣政府要小得多,職責內容也比縣政府要少得多。如果要尋找這個"省政府"和金門縣政府的最大區別的話,就是"省政府"的大廳裡多掛了一張馬祖的地圖,並且在大廳中還有一副屬於"省政府"的對聯,上聯爲:"立足金馬胸懷八閩",下聯爲"跨越兩岸共創和平"。這16個字,即是"福建省政府"的自我定位。在晚上的時候,人們站在"福建省政府"辦公樓前的休閒廣場上,可以看到廈門市的萬家燈火。

 

新中國的金門縣長 

     戴仲玉西望金門的時候,在與金門比鄰的南安縣,新中國的金門縣長梁新民也在期望著能夠登上金門的土地。

     1949年,金門戰役失利後,葉飛兵團曾計劃再攻金門,此時的美國為了防止新中國倒向蘇聯,也表示一些"不干涉"台海事態的姿態。195015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涉其現在局勢"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發表"白皮書",承認在中國發生的事是一場真正的革命,蔣介石並不是為軍事優勢所擊敗,而是為中國民眾所拋棄。他還聲稱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到菲律賓,在這條防線中他沒有提及台灣,也沒有提及韓國。

     杜魯門、艾奇遜的表態令台灣方面頓時陷入被拋棄的恐慌中。不久後,朝鮮戰爭的爆發改變了時局,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麥卡錫主義興起,仇視共產主義的氛圍轉濃,美國國會內掀起了"誰丟失了中國"的責任追究。命懸一線的"國民政府",隨著美國第七艦隊介入台海衝突,重新獲得了生機。

     "朝鮮戰爭"結束後,毛澤東重提"解放台灣",但此時的金門守軍已開始從美國獲取源源不斷的援助,島上兵疲民貧的狀況迅速改觀,解放軍若要再攻金門,就需做更加精心的組織籌劃。 

    195312月,福建晉江地委開始組建新的接收金門的隊伍,當時的晉江地委書記張桂如找到了曾是地下黨員的南安人梁新民,對他說:"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組織決定馬上成立金門縣政府,你當縣長,兼南安副縣長。"根據晉江地委的任命,梁新民隨即開始參加由黨政軍領導參加的福建海防工作會議。

     南安與金門近在咫尺,人們在金門的海岸邊,可以一眼望到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鎮,並且,在1949年前屬金門縣的大、小嶝和角嶼在解放後劃歸南安縣。對此陳毅中說,這就是當時梁新民被任命為金門縣長的原因,"他是南安人,工作經驗也很豐富。" 

    梁新民在接受任命後去找陳毅中,當時陳毅中已在輕工業部福州機電學校工作,梁新民找到他的時候,恰逢他胃出血出院,於是他就婉言謝絕了梁新民。陳毅中回憶那個時候:"梁新民來找我,說'你對金門情況熟悉,希望參加新的班子到金門工作',我那時不大願意過去了。" 

    195411月,福建省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在福州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專門討論了金門問題,"當時的省領導還就金門代表的組成向大家做了說明",同時,因為金門縣長的任命在當時具有特殊意義,"組織上決定當年1123日由《福建日報》正式公佈省人大的任命決定",但是,新聞發布卻出了一個意料不到的差錯--梁新民被宣佈為金門縣委書記了。當時的福建省委組織部長林一心就說,雖然外部發布錯了,但梁新民的工作內容不變。

     那時的梁新民並不知道,此後他將因"金門縣長"這個身份而受到諸多困擾。


PS-3

 "金門副縣長"的歸鄉路  

    如今住在廈門前埔的退休幹部曾水明還記得當時組織上宣布梁新民為金門縣長的事情,1954年時,他在大嶝公社做出納工作,他回憶那一天:"南安縣委組織部長劉維剛帶梁新民他們過來,宣布金門縣委縣政府成立,宣布後他們就回到泉州去了。" 

    曾水明說,因為金門沒解放,當天梁新民在回到泉州之後還遇到了一個小麻煩:"他們要住旅社,那時候住旅行社要拿介紹信,他們就拿了蓋著'金門縣人民政府'公章的介紹信,當時軍事氣氛很緊張,旅社的服務員看了覺得好奇怪,怎麼是'金門縣長",馬上就報警了,南安組織部長劉維剛就趕緊和晉江地委聯繫,又給派出所做解釋:'這是我們的同志,不是敵特。'"

     身為金門縣長,梁新民遇到的尷尬事不止這一件。1964年,他在大兒子的陪同下,到上海一家醫院做膽囊切除手術,一名護士看了他的證件後竟嚇得發抖,他兒子趕緊解釋,她眼前的乃是共產黨任命的金門縣長,護士才消除了恐懼。 

    如今,曾水明等人提到這些往事,只覺得有趣。然而對梁新民來說,因為他一直無法真正履任,"金門縣長"這個身份在後來帶給他的可不僅僅是一些小困擾而已。

     雖說金門縣政府成立了,但梁新民並沒有獨立的辦公地點,他同時還擔任著南安副縣長的職務,金門縣政府的辦公地點也設在南安縣政府大院內。1956年,梁新民調任晉江專區僑務局長,接著又出任晉江地區醫師學校校長,並一直做到1965--不論他改任何種職務,他的"金門縣長"的職務始終沒有免去。

     "文革"開始後,因為曾經參加地下黨的"白皮紅心"的經歷和"金門縣長"的身份,梁新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他被打成"叛徒、特務、走資派",並於1972年被下放,後來雖然調回泉州市汽配公司任副書記,造反派仍不肯放過他,讓他天天交代"問題",即便在他生病住院的時候,造反派仍強迫他寫材料,有時甚至把他從醫院里拉出來交代問題,這些"問題"則動輒與"金門縣長"有關。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梁新民的問題終於得到了澄清和糾正。他於1979年離休,並在1985年落實廳級幹部待遇。

     從梁新民上任以來,一直到他過上離休生活,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要免除他的金門縣長的職務,於是他成了全中國任職時間最長的縣長,2003年底,梁新民在南安去世,至此,他已經當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金門縣長。

     梁新民在生前一直希望能到金門去看看,他也一直關注著有關金門的消息。金門是個閩南海島,水資源並不豐富,1995年,當梁新民知道泉州市會同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擬出了《晉江向金門供水方案》時,他特別高興,也極力贊同,覺得這對金門將非常有利。

     但是,一直到去世,梁新民也沒有完成他到金門走一走的夙願。

     曾在1949年的金門工作隊擔任秘書的陳毅中,則在2001"小三通"正式啟動後,從廈門和平碼頭乘坐金胞探親船"鼓浪嶼"號,踏上了"破冰之旅"。這一年,他已經從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名兩鬢蒼蒼的七旬老人。這也是在時隔52年後,他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 

    陳毅中說,上一次他去金門,還是在1949年的清明節。在這次"破冰之旅"之前,身為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的負責人之一,他已組織了多次在大小嶝望金門的活動。在離休之後,他幾乎比離休之前還忙,"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鄉情上了",他說。


PS-4

     2001年陳毅中在金門為祖父掃墓,也遇到了金門副縣長顏達仁,倆人曾一道為廈金直航在兩岸奔走呼籲。陳、顏兩家乃是世交,陳毅中的祖父和顏達仁的祖父當年一道創立金門商會,陳毅中的父親陳村牧(陳嘉庚的得力助手,集美學校掌門人)則和顏達仁的伯父顏西嶽(金門第一所中學金門公學的創辦者)是摯交好友。聽說陳毅中差點成為"金門副縣長",並曾掌管"金門縣人民政府(大方印)""中共金門縣委員會(圓形章)"以及組織部、宣傳部等印章,顏達仁很感興趣,倆人拍下合影照,併題圖:"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