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田野植物系列-189  石胡荽

菊科-石胡荽_07

學名:Centipeda minima (L、) A、 Br、 & Asch、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石胡荽屬(Centipeda)

別名:吐金草、鵝不食草、食胡荽、野圓荽、雞腸草、鵝不食、地芫荽、地胡椒、三節劍、大救駕、滿天星、球子草、珠仔草、蝶仔草、天胡荽


    相傳,從前,有一個農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長年鼻塞流黃膿鼻涕,臭哄哄的。孩子家裡養有一群鵝。一天,他趕著鵝群到一個山邊的地方吃草。餓壞了的鵝群見草就吃,惟獨有一種又鮮又嫩的青草,鵝群卻一口都不吃。小孩用竹竿把鵝群趕到草旁,鵝群只低頭聞聞,又跑開了。小孩心裏好奇,拔一株草用鼻子聞了一會,忽然打了幾個噴嚏,鼻子頓時也開通了。後來,他再不流濃臭鼻涕了。同村還有幾個患鼻炎的孩子,也用這種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從此,這種草的藥用功效逐漸流傳開。因為鵝不肯吃這種草,人們就給它取名“鵝不食草”。

 

菊科-石胡荽_01

石胡荽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著地後易生根,呈輻射狀往外生長,無毛或微披蛛絲狀毛,高約8~15公分。


菊科-石胡荽_03

葉楔狀倒披針形,互生,頂端鈍,基部楔型,邊緣具不規則的疏齒,表面無毛,背面微披蛛絲狀毛及腺點,葉脈稍為凸起。


菊科-石胡荽_10

花為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單生於葉腋;無花序梗或極短,與葉對生;總苞半球形;總苞片橢圓狀披針形,綠色,2 層,邊緣透明膜質,外層較內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筒狀,黃綠或淡黃色;


菊科-石胡荽_09

雌花位於頭狀花序的外圍,數量較多,花冠細管狀,淡綠黃色,多層,頂端 2~3 微裂;


菊科-石胡荽_02

菊科-石胡荽_04

兩性花位於頭狀花序的中央,數量較少,花冠管狀,淡紫紅色,頂端 4 深裂,下部有明顯的狹管;


菊科-石胡荽_05

雄蕊 4 枚,花柱裂片短,鈍或截形。花期 5~10 月。


菊科-石胡荽_08

果為瘦果,圓柱形或橢圓形,具 4 棱,稜上有長毛,無冠狀冠毛或具鱗片狀冠毛,長約 0、1 公分。 

  

菊科-石胡荽_06

藥用:

性味:(全草)味辛、性溫。

功能:祛風、散寒、利濕、去翳、通竅、祛痰、平喘、活血、散瘀、消腫、解毒。

用於:感冒、頭痛、鼻塞、目翳澀癢、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瘜肉、喉痹、扁桃腺炎、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耳聾、痧氣腹痛、蛔蟲病、阿米巴痢疾、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痔瘡、疥癬、臁瘡、腫毒、毒蛇咬傷。

民間方例:

(1) 急性鼻炎、慢性單純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石胡荽研成細粉吸入鼻孔,每日數次或用棉花浸濕擰乾後,包藥粉少許,捲成細條塞鼻,20~30分鐘後取出,每日一次。

(2) 跌打腫痛:鮮石胡荽適量,搗爛炒熱外敷患處。

(3) 製藥洗:石胡荽全草洗淨,晾乾水分,切碎浸75%酒精,用治跌打傷青腫瘀血、癬、皮膚病。

資料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5)南天 全國中草藥滙編(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鵝不食草 菊科 藥用植物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