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年雨量不到1000公釐,金門縣府撒錢整治野溪害原生魚類絕種

西方農田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整理報導-20120712 上午10:43 

    為了「防洪」台灣各地政府莫不砸錢瘋狂進行野溪整治,但許多上億工程根本禁不起隨便一個豪雨的考驗,但把納稅人的錢花掉,並破壞了原有的生態,還使人民生命財產更加危險。但是在金門這個年雨量約1000公釐,且蒸散遠高於降雨的乾燥小島來說,為何有必要把每一條原本生態豐富的野溪通通整治成水泥溝?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陳義雄教授所執行的「台灣地區淡水魚調查現況及保育策略」以及「金門地區淡水魚類群聚現況調查與保育策略規劃」研究中便直指,除了溪流污染、外來種入侵之外,沒有意義且浪費稅金的野溪整治也是扼殺溪流生態的兇手。 

    經過多年的調查,陳義雄教授的團隊無奈宣布,原本在金門就不多的史尼氏小鲃(Puntius snyderi)可能已經在這一兩年內因為僅存棲地的水泥化而在金門絕種,而因為對岸廈門的情況不可能更好,因此史尼氏小鲃在金門的消失也意謂的這個物種在福建沿海地區小型溪流中的絕滅。 

 f164ffe3d57cad86  

已在金門瞬間絕種的史尼氏小鲃 圖/周銘泰


    另外已經在台灣本島絕種的大鱗梅氏鳊(Metzia mesembrinum)在金門雖然還存在,但因為棲地一再受到破壞,外來的吳郭魚擠壓生存空間,使得它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雖然嘉義大學具有人工養殖的技術,然而生態保育並不是個體增殖,物種必須要存留在天然棲地中才有意義,因此陳教授打算在金門以流水型棲地進行野外保育,讓僅剩的族群得以延續。 

e034ffe3d62955fa

大鱗梅氏鯿 圖/擷自林務局網站

    大鱗梅氏鳊所需要的棲地環境其實並不是非常特別,牠們喜歡棲息在有著緩緩流動且有豐富水草的環境中,但在台灣這種「以生態包裝工程」的思維下,這樣的棲地環境會一夕消失,因為被水泥化後的溪流通常又直又寬,使得水位在乾雨季間的落差很大,不是太深,就是太淺,水草無法著生,遇雨一下子被沖走。而這樣的環境質會讓外來種有更多機會佔有領土,因此本土物種便節節敗退。 

    金門因早期為軍事用地,許多土地的人為干擾較少,但金門這個小島卻一島兩治,國家公園與縣府各管各的,縣府中的各單位完全沒有溝通,因此農業部門縱使有保育觀念,卻敵不過工程與水利部門的動作。而問題的主因又來自於金門高梁的收購制度。由於金門高梁有著特殊的收購制度使得農民一直搶種並擴大面積,但是一旦有更多的耕地面積,金門的溪流就被農民圍起來抽乾。在長期餵養農民味口以取得選票的政策下,金門的生態環境似乎沒有改善的可能性。 

    陳教授未來將在金門建立人工溪流保種中心。期待在那個隱密的地點中能夠根絕外來種,維持大鱗梅氏鳊的自然棲地。此舉也將獲得當地一些相關產銷班農民的配合。

資料來源:http://n.yam.com/yam/earth/20120712/20120712625080.html

 

水泥溝渠_01 

黃厝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2 

后宅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3 

埔頭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4 

埔頭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5 

埔頭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6 

后頭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7 

黃厝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8 

后井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09 

陽山重劃區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10 

陽山重劃區農田水路

 

水泥溝渠_11  

陽山重劃區農田水路

 

相關閱讀:

水泥化的溪流整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