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適切的傳統建築修繕

傳統建築修繕_01.jpg

2011/9/25 金門日報社論

    金門的文化體系主要源於閩南的泉漳地區,不論是語言、風俗及建築形式均傳承了母文化的特質,雖為移民社會,但與原鄉的聯繫在兩岸對峙之前未曾斷絕,傳統的祠廟與宅第藉由泉漳等地工匠來興築,主要料件也來自於大陸沿海各地,包括了石作採用之泉州白石、木作之福杉、瓦作紅料等,使得金門的建築與原鄉接近。基本上,這裡延續了傳統,外加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漸次有了屬於在地的地域建築,再經曾因海寇環伺的防禦需求及十九世紀末以後的僑匯風潮影響,讓島嶼金門的聚落風情在近代中更趨於多樣,展現文化兼容與藝術創作的多元性。
   然因戰爭頻仍,躲避戰火的再度移民使得這裡的聚落日漸沒落,數十年來許多傳統建築因居住需求而拆除重建或因產權複雜任其傾頹,傳統聚落的風貌逐漸流逝。近年來,透過獎勵制度,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立了制度性的獎助修繕傳統建築辦法,在這樣的政策鼓勵下,金門的傳統建築風貌與人文風采尚能持續保存,並進而推動了修復及活化再利用工作,讓它們依然能有效地利用,成為全國唯一能大規模推動古厝修繕、獎勵住居及成功推展傳統民宿旅遊的模範之地。再加上特殊的戰地文化與歷史,以及數百年來不間斷的閩南無形文化,若能持續推動保存,即能凸顯出金門傑出的普世價值,在各國爭相推動世界遺產登錄中,取得領先之地位。  


傳統建築修繕_04.jpg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財力的成長卻常伴著傳統價值的殞落,傳統美學與藝術觀在流行中轉變。對傳統建築而言,原應意涵著一種文化性的法則與秩序,它能彰顯族親的集體意識,體現社會倫常的價值,主家透過營建與工匠間合意的傳統與禁忌模式,解讀身體與心裡需求,探知形式、法則在群體意識間的社會文化約制。當今的金門,則在修護技術遭遇傳承斷層及過度專求時尚的影響下,部分主家缺乏理解傳統的價值,以新穎、簡便凌駕歷史文化美學,及受到經營造與料件通路的主導,偏離傳統構造倫理的美學與意涵。近年來,各村落陸續出現了修護後整體形貌改變極大的祠廟、宅第,大量引進對岸刻工粗糙的石作、木作,不僅形式巨大、刻工不佳,亦非在地傳統。即便在整體造型上仍是閩南「大傳統」,但建築形式、構造悖離了金門原有小而美的閩南「小傳統」風貌,也在實質中喪失了建築與傳統的文化倫常,殊為可惜。


傳統建築修繕_03.jpg

   1975年「歐洲建築遺產憲章」曾指出,「建築遺產是一項不可取代的精神、文化、社會與經濟價值之資產。…任何部分的破壞將會使我們更貧乏,因為不管新創的有多好,沒有任何的新物是可以彌補破壞所帶來的損失…」。因為「歷史」是讓文化遺產保存得以存在之最根本因素,沒有時代與歷史的洗禮,又如何能凸顯它的文化延續性及正統性?主家的倫常威權如果僅止於當代的群體意識,那麼踰越了歷史所賦予的傳承之責,也將是阻絕歷史與文化的起點。


傳統建築修繕_05.jpg

   我們期待一個適切的修繕,摒棄過多外來的工匠體系及非屬在地特色的建築風貌主導金門的傳統,讓建築生命史得以正確延續。從既有的歷史文化與構造倫理中遵循傳統、理解傳統,使之既能取得符合現代生活所需亦能維繫傳統美學,為島嶼金門不可取代的文化、社會遺產給予更合宜的實踐發展。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傳統建築修繕_0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